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据专家考证,《经》产生于殷周之际,而《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用以解释《经》的。长期以来,《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因其中蕴含着较完整的美学思想,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
《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
《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
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此说可以称为天人谐调论。
毫无疑问,《周易》没有看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处处把自然和人相比附,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不是各不相关、互不相容的,两者之间绝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天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是指人类与天地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天空中神秘的天象能够影响到人间的各种事件,而人类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天地大运。因此\"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观点,意味着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地利。而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则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了自然界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平衡,意味着整个宇宙的各种要素都应该和谐相处,共同构成完整的整体。因此,《易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是整个宇宙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哲学观点之一。
在《易经》中,天的意义远比地广袤而深远。天被视为永恒、不变的存在,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人则是天地之间的界限,是连接天地的纽带,同时也是天地交流的桥梁。因此,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类与宇宙最高层次的联系,是人通过通达天命和宇宙规律,达到完美和谐的状态。而不说地人合一或天地人合一,可能是因为地人类居住的大地,不及天那样宏大深远,不具有同样的高度和独特之处;天地人合一则可能会弱化人与天的关系,普遍化到“地”这个层面。因此,《易经》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便进一步强调人类与宇宙中最高层次的联系。
因为人本来就在地上生存,已经是一体了,如果说天人合一的话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天地人合一。
“合、一”两字不能舍弃自不必说,而“天地合一”无法突出“人”的重要,“地人合一”又不能显示“天”的尊贵,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就只能把“地”字舍去了。
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才说天人合一。
《易经》告诉我们,本来就是合一,阴阳是合一不能分嘛。这样才知道中国人讲天人合一。
哈……所谓——天人合一?
实际,就仅是一句,中看不中用上的——哲学语。
即:谁看都有理、谁也都能来解析。可就是谁也都说服不了彼此的对方,来清澈见底的画龙点睛。
因此,中看不中用!为什么?
天人合一,表象上看,似乎它说的就是人与自然上的和睦相处。而实际呢?
它根本就没有说透(哲学局限性上的先天弊端))。
因为;它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方向和方位,到底是在哪里。
所以,才要——“好把旧书多读到”的才行。
提示:何为——世宇三分、三教合一?
一:天地人(间),就是——世宇,就是——天人。即:人与自然上的关系。
二:宗教、政治与博爱——合一,就是——大同文明。即:大同世界。
这不就成为了全球的人类是一家,而共享着同一片——天地间和通用着——大同文明了吗?
这,才是天人合一,它的真正的有用之处。
真正的天人合一就是人思维意识规律与自然规律同一,合在一起。
天尊地卑。天然地道。天主地仆。天纲地网。人首问天,人足朝地。人生问上,人灭向地。天圆地方(非方形,是二维平两)所以,天统人与地,人向上追天,足踏大地,天人合,天地人即是太合了!
因为是天的代表和地上的人的代表在一起,当然是天人合一。
人由地生,生与不生称为天,所谓天人合一!
举天,当然包括地。《华严经》云:“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即”不作“是”解。相通、相连系、相包含的意思。
因其中蕴含着较完整的美学思想,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
《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因其中蕴含着较完整的美学思想
,如果说天人合一的话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天地人合一。
儒释道也分别形成和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形不成一个能够被公认的定论。
天不是天地的天,是天道的天,人的生活效仿天道,才可以却老而全形。
清乃浊之源 天为地根 地人合一 只追其末
天之灵地之魂,人之神,魄之鬼,动者神寂者鬼,佛修舍利,道修真身,儒五气归元,这就合一
地是起点人是中点天是极点,人之极解,非天人合一不可
天人合一比地人合一难一百倍
说天其实就已经包括了地,天包地,天上还有无穷无尽的星辰和世界。
天人合一,就是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凡事要顺其自然,不可逆天而为
千百年来,无数人就此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儒释道也分别形成和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却又聚讼不绝,形不成一个能够被公认的定论。
《易经》说天人合一,为何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
为何《易经》说天人合一,却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名词,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知道,最起码都听说过,但却又说不清楚其具体含义。似乎是一个怎么说都对,但不管怎么说都好像不全面、不准确的命题。千百年来,无数人就此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儒释道也分别形成和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却又聚讼不绝,形不成一个能够被公认的...
怎样看待“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
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为“三才”。易经《系辞传》上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意思就是说,有天道存在,有人道存在,有地道存在,天地人三才,必须三者兼顾,合二为一。这里为什么是两之,因为天地,都是客观自然环境,自然必然要与人相合。反映在风水学上,就是通过...
易经教会了我们那些人生哲理?
我们本应该说“天地人合一”的,但为了简 要起见,就习惯地说成“天人合一”。本来《易经》以阴阳学说为主,“天”为阳,"地"为阴,可是中间 要再加一个"人",所谓“天”易变,“地”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
下面就从《周易》的四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的关系: 一、《周易》的“天人合一”观,既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同时又肯定天与人的区别。 《周易》的特点是:它自身是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中介,它一头联着客体,描摹着客体,恰如《系辞传》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书是以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