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无论是龙马负图还是神龟载书,都被认为是天垂象。而人们看到天垂象后,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能够认知自然,感知自我,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天人合一。
为什么中国民族不崇拜神祇,而敬畏老天?而古代经典中的“圣人”又指的是什么呢?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世篇》
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喜欢讲天人合一,外国人不认为天人能够合一。我们把《易经》称为天人之学,这是什么道理?
当人类语言不成熟,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外界也是很好奇的。很想了解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做学问。
没有文字,语言也不充分,怎么做学问?答案很简单,三个字:天垂象。
老天不会说话,但它会把那个现象显示给大家,让每个人去领悟,所以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因为悟性是不相同的。
天垂象一直到今天,还不断地进行。只可惜我们现在对天垂象越来越不敏感,总认为那就是科学,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很深刻去体会天在说些什么。
《易经·系辞》讲的很清楚,“天垂象,见吉凶。”天一把象垂下来,它就现出吉凶。一般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可是“圣人象之”,这个“象”,就是模仿自然的天象,想出其中的道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不管是天垂象,圣人象之,还是河图洛书由天而降,我们圣人去模仿它,这都是天人合一,天人之学。日本人是很相信的,他们现在在地下埋了很多东西,就是为了有一天日本被淹没又重新浮起来之后,让后人挖掘到“河图洛书”。
《论语·季世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圣人之言,是说天垂象只有圣人看得懂,我们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我们一直认为,圣人就是孔子,而孔子却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可见孔子所说的圣人是另有所指。孔子所指的圣人是谁?孔子所说的圣人,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
孔子所说的圣人,就是伏羲和周文王。
伏羲氏当年仰观天象,俯视地理,然后用自己身上的东西,来跟天象地理相对应,所以就画出八卦来。可见八卦是由天象做出发点,然后人把它画出来,所以又叫天人之学,表示天人是合一的。但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办法讲述,周文王就开始演绎。
周文王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伏羲的天道引入了人道,把八卦两两相重,变成六十四卦。而且每个卦,都给它一个卦辞,每个爻,都有爻辞。他的目的就是说,人类最要紧的就是政治,只要政治不清明,那就是孔子所讲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篇)
当时在殷商时代,大家都很迷信,对鬼神的信仰是非常浓厚的,所以我们看到《易经》里面,经常有神鬼,有祭拜这一类。看起来是迷信,我们应该好好去体会。孔子离开周文王有很久很久,神鬼的思想慢慢淡化,孔子看到这个时机,毅然决定,把天道变成人道是不够的,所以他进一步把整部《易经》彻底转移成为人生的行事规则。
《易经》到了孔子手上,已经成为我们终身可以使用的行事规则。他不再用以神道设教的那种方式,他纯粹地用讲道理来推行教化,所以我们称他为万世师表。
很可惜现在我们只知道他是万世师表,只知道他是集大成,可是我们没有彻底去了解孔子真正的用意是告诉我们,天人怎么合,只有用伦理道德来合。所以整部《易经》到了孔子手上,他只在讲一句话,他说作为一个人最要紧的,就是“修德”。修正自己的德性,也就是修己,把自己修得合乎天道,这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成就。
可现在人很少能想到孔子的用意。天天找关系托路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拓展人际关系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
周文王是把伏羲的天道思想,把它引入了人生的大道。他告诉我们,人类生存之道,不应该跟一般的动物一样,这是周文王的贡献,所以叫政治。因为一般的动物都没有政治,只有人类才有政治。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很坦白地直接指出来,人类很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伦理道德。
后来孟子更直接说出一句话:人禽之辨。人类跟禽兽的区别在哪里,就那么一点点而已。
所以说,最懂得《易经》的就是孔子跟孟子。
古老的《易经》在诞生和发展之中,历经了三古三圣,先古之圣伏羲,中古之圣周文王,近古之圣孔子。
伏羲观察到了大自然中的 天道 ,周文王思考剖析了人类社会中的 人道 ,而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 天人合一 。
孔子靠什么将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的呢?
孔子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场来发扬易学,他说人应该全心全意地终身致力于四个字,天人合德。所以在乾卦的文言传里边,它特别写得很清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周易·文言传)
什么叫大人?就是你所作所为都凭良心,所以就跟天道是合在一起的。道德,德与得同音,道可行,才有得,两个都是得。
《易经》最重要的核心:天人合德
孔子说,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先天而天弗fu违(周易·文言传)
先天,就是说你讲的话比天垂象还早。今天叫预言家。
“后天而奉天时”,你还没有说,天垂象了,你就一定要顺天,奉天时,按照天的指示去做好了。
孔子提出“先天而天弗fu违,后天而奉天时”的理念,就是告诉人们要修德以应天,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体现。但这种理念也给中国人带来一定的困扰,中国人谁都希望自己说了算,如果说修德,有一天说了算,这是正道。如果说觉得当皇帝很神气,说了算,我也要当皇帝,这就不对了。“大位天定,非以智取”。大位是说了算的那个人,他是老天选的,不是人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如果你挤进大位,老天不同意,也不会有作为。
孔子为什么叫集大成?
就是因为到了他,已经把所有话都讲完了,以后的人没事干了。孟子读了孔子的书,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孔子能够把《易经》看着时代的变化来把它及时地扭转过来,把神道设教撇开,直截了当地说,这些就是人生的行事规则。
孔子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信而好古就是说他是了解当年古代的伏羲的原来的本意。他述而不作,他只是把《易经》本来的面貌阐述出来,他没有加入自己的意见。他非常了解《易经》是由天垂象,然后透过伏羲的一画开天,就悟出了四个字 “天理良心”。天理是天,良心是人,所以天人合一。
天理跟人心一配合起来,就叫“伦理道德”,所以就叫做天人合德。
宇宙万象,都显出一种自然的责任,太阳该出来就出来,不会问你却电费了。
水不停地流,其实水流有它的目的,就是它透过流的过程,把很多不干净的东西净化了。
所有的科学在发展,越来越证实《易经》蕴含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易经》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天人合德。但是,包含着如此人生智慧的《易经》,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呢?
《易经》衰落是从汉朝开始,因为盛极必衰。连《易经》本身也逃不过这样一个规律。秦始皇把书烧掉的时候,为什么把《易经》留下来,因为大家认为《易经》是占卜用的书。所以从汉 始,相术就大量发挥。相易一流行,就把《易经》从道德性又拉回来,变成知识性,这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趋吉避凶慢慢就变成易学的重点。
一个人满脑子都是趋吉避凶,他就很容易投机取巧。要做一件事情,占个卦不好,不做。占一卦好,我就做。这就是投机取巧。这已经跟孔子的道理偏离太远了,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孔子是说你该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难,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该做的,就算我结果很惨,我考虑下该做的,我还是会去做,这才对。因为你真正德性好的时候,那个凶会变吉,吉会变凶。为什么?已经讲过,先天而天弗违,这才叫伟大的人物。
一个人他很会算,叫做神算,神到70%命中率,偏偏你的事情就落在那个30%的不准的那个几率里面,这是不是很倒霉,其中道理自己去想好了。
“天人合德”与“天人互泰”:“天人合德”——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天人互泰”——人类文明的至善境界。
《易经的智慧》笔记,第三集:天人合德
所以《易经》就变成我们天天可以查询使用的行事规则,而不是以神道的方式,变成了纯粹的用讲道理来推行教化,所以孔子也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的真正用意是告诉我们,天人怎么合,只有用伦理道德来合,所以《易经》到了孔子手上,就在讲一句话,“ 做一个人,最要紧的就是修德 ”修德就是修己,修正...
《易经》说天人合一,为何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此说可以称为天人谐调论。毫...
如何看待天人关系
“天人合德”与“天人互泰”:“天人合德”——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天人互泰”——人类文明的至善境界。
周易的现代科学内涵是什么?
5.《周易》用“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想,表达了她的道德理念,奠定了中国的道德文化基础。 “天人合一”:“天”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意思是天与人在对立统一层次上有相同的共性。“天人合德”:指天和人有相同的德性。 6.《周易》的美和《周易》的不足。 《周易》之美: ①.她看到了“天人合一”、...
谁知道从《周易》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天人合一”
孔子作《易传》,将《易经》中固有的 “天人合一 ”的内蕴准确地阐述和发挥了出来,其中包含着一系列朴素而又精辟的思想。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周易》追求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天、地、人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周易》的哲学思想无不通过天、地、人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根据《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