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书是迷信还是哲学

周易一书是迷信还是哲学
mcxyi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4-12-24 10:08: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是一部古代经典,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其原理在得到正确认识后,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姬昌在商纣时期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周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 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发明“文王八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随着时代演变,文字含义已多不为世人所理解,《易》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简称《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周易》经部本是筮占书,其文字部分是对相应易卦象征意义的解说和人事吉简吉凶的判定,而传部是对“易”的理解和对《周易》文辞的发挥等内容。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序卦传》、《杂卦传》合共十篇,称为“十翼”。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独特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感应器,它本身就有预测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而严密。摇卦时铜钱平放于手心,人的易场力作用于铜钱,使之按照感应易场发生运动,于是铜钱的变动就反映了相应事物的阴阳变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最开始就是卜筮之书,这是现在公认的。至于科学不科学就要见仁见智了。但是哪些五行天干地支跟周易无关,看相算命之流更是给周易抹黑了。抛开这些后人加上的东西,本来的周易卜算科学吗?不知道,南怀瑾老爷爷把周易吹得特别神(忘了书名),个人不敢苟同,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定下结论,再去找原因。说他不科学吧,又有古往今来n多聪明人研究。有一种说法,拿蝴蝶效应来解释为何周易能预测,搜一下估计能找到,个人觉得实属诡辩。不过我们解释不通不等于没有解释,周易相数算命科学不科学不好说。

个人认为,周易最重要的内容是人文思想,原本的卦辞爻辞没什么,主要是孔子十翼,完全是用儒家的观念诠释了易。你把它当作哲学书来看,研究义理,那就有意思的多了。过去的士大夫大多都是义理派的,研究相数的都是不入流走江湖的。正经的易书也大多都是研究义理的。周易的人文思想才是它存在的价值,所以才能为十三经之首。他的思想也早都融入我们的生活了,如清华之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一家之言,建议不要相信那些同周易而预知天下事的言论,即使是那些很牛的人说的,踏踏实实做学问,别缀于这种魔障啊,即便是,自己玩玩也就算了,别当真,谢谢。

不要片面的将哲学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哲学,其他的学说要么是迷信,要么是歪理邪说。
哲学分为多种体系,当世界观被系统化理论化了,成为方 了,为部分群体接受了,也就哲学了。
所以,《周易》本身就是哲学,不过从其他哲学派系眼中看来不可接受其理论而已。

我认为:周易应该是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四书五经中的《易》经就是指的周易,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学子必读之本。在上世纪初由于文化思想的革新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使得当今的人们对本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至于“迷信”这两个字,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会另外有所理解。

里面有许多合理的哲学成分。

原始的周易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古人的一种纯朴的原生态的“原始思维”。无所谓哲学或科学或迷信。但后人将其演变为了哲学或迷信甚至科学。

相当于一个预言,成真了,就是哲学,那人也成了先知
不成真了,就是迷信,那人也成了骗子。
无论哲学还是迷信,它只是为这个预言提供了,根椐。

请看清它的本质。

首先哲学和迷信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周易当然是哲学,如果你迷信它,它就是迷信,你不迷信它,它就不是迷信,迷信是一个主观概念

绝对不是迷信,关键是你要找到其中合理的东西后,你会豪不犹豫的感到周易到底科学于迷信。

《周易》又称《易经》古代六经之一,高深的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用来占卜,哲学家便能从中找到生存智慧。

周易出自河图与洛书
迷信与哲学两相融

网络、电脑、数码产品,皆源于二进制的发明,而当年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却是深受《易经》卦象中六九卦爻交替变化所启发。
如果《易经》是迷信,岂不是说当今部分科学起源于迷信?

《易经》到底是不是迷信?

《易经》本身是一种哲学思想,痴迷、盲目相信、夸大其作用就是迷信,反之就不是迷信(迷信不是指事物本身,而是指对事物的态度)。《易经》即《周易》,《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

易经是不是迷信呢?

《易经》既不是科学又不是迷信。而是超科学的易道之学,是启迪和指导人类认识宇宙、自然,人文、社会,万事万物规律的各个学科总纲。《易经》与道家经典《道德经》一样,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之所以说《易经》不是科学,是源于《易经》所涉及的领域超出了科学所定义的范畴,反而《易经》却能够给科学...

周易与迷信的区别是什么?

周易是古代一种原始哲学,有朴素的因素在。如果拿周易预测事物、指导生活实践,这种行为就是迷信行为。

你读过《周易》吗?《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懂易经的人,虽崇尚科学,却不迷信。他们认为,科学虽伟大,却有限度。唯有开拓思维,不断革新,才能推动科学进步。《周易》能开发智慧潜能,是智者必读之书。对外行来说,《周易》宛如天书,难以理解。大师们常说,学习《周易》需靠缘分。其实,周易思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人们未察觉。《周易》是...

周易属于迷信吗

迷信不是指事物本身,而是指对待事物的态度。周易本身是学说,不是迷信;如对《周易》不明就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盲目相信就是迷信了。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迷信是自迷,看到了神奇的现象而生信,但又不懂内在的深奥道理名迷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