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的内容

 

    什么是「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的内容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分别解释如下:

    1.无明: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无明是与生俱有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2.行:是造作、行为的意思。由于过去的无明烦恼,而引发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就是「行」。

    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而言,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投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

    4.名色:名色是五蕴的异名。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肉体的物质,二者都是构成有情的要素。因为托胎之初,六根不全,形体未具,无法发挥身心五蕴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称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内形体完备之相。

    6.触:指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一般认识作用,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7.受:即领受,是领受外境而感受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9.取:执著的意思。先有爱欲,再增强为执著,然后三业繁兴,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取有四义:

  (1)欲取,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追求的欲望叫欲取。

  (2)见取,谬解正理,如对五蕴产生我见、边见,妄计取著叫见取。

  (3)戒取,执取许多不合理的戒律叫做戒取。

  (4)我取,对所爱的事物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执著,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叫我取。

总之,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而引发三业的活动。

    10.有:存在的意思,与「业」的意义相通。指由于爱著驰取,产生「纵我役物」的行为,而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根据《俱舍论》卷九的说法,这是指在未来世托胎结生的一刹那。而唯识宗则从广义的解释,认为从「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间,都是属于「生」。

    12.老死:随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因悲悯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所以,「十二因缘」法不仅让我们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果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就能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观照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如何随著十二因缘的程序流转的呢?这是因为一念「无明」起,由无明而生起意志「行」为,因意志活动而产生能认「识」的主观要素,由识而展开所认识的客观要素「名色」,由名色而生出感觉的认识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由触而有爱憎的感「受」,由受而生「爱」染欲望,有爱而执「取」事物的外境,有取而造业「有」、生有,由于有而形成个体的「生」存,有生终将会「老死」。

    如此顺观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像这样缘起的转递,形成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有」业的结果;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出,就如取薪燃烧而产生火;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那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那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从那里发生呢?是从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盲人、聋者就无法产生完整的六入的触力;这六入从那里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是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有个「行」,行的根结是什么?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跳出生死的圈子呢?佛陀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得到解脱之道,这就是还灭缘起。
mcxyi 阅读 1 次 更新于 2024-12-25 02:03: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什么是「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的内容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分别解释如下:

    1.无明: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无明是与生俱有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2.行:是造作、行为的意思。由于过去的无明烦恼,而引发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就是「行」。

    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而言,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投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

    4.名色:名色是五蕴的异名。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肉体的物质,二者都是构成有情的要素。因为托胎之初,六根不全,形体未具,无法发挥身心五蕴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称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内形体完备之相。

    6.触:指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一般认识作用,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7.受:即领受,是领受外境而感受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9.取:执著的意思。先有爱欲,再增强为执著,然后三业繁兴,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取有四义:

  (1)欲取,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追求的欲望叫欲取。

  (2)见取,谬解正理,如对五蕴产生我见、边见,妄计取著叫见取。

  (3)戒取,执取许多不合理的戒律叫做戒取。

  (4)我取,对所爱的事物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执著,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叫我取。

总之,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而引发三业的活动。

    10.有:存在的意思,与「业」的意义相通。指由于爱著驰取,产生「纵我役物」的行为,而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根据《俱舍论》卷九的说法,这是指在未来世托胎结生的一刹那。而唯识宗则从广义的解释,认为从「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间,都是属于「生」。

    12.老死:随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因悲悯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所以,「十二因缘」法不仅让我们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果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就能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观照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如何随著十二因缘的程序流转的呢?这是因为一念「无明」起,由无明而生起意志「行」为,因意志活动而产生能认「识」的主观要素,由识而展开所认识的客观要素「名色」,由名色而生出感觉的认识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由触而有爱憎的感「受」,由受而生「爱」染欲望,有爱而执「取」事物的外境,有取而造业「有」、生有,由于有而形成个体的「生」存,有生终将会「老死」。

    如此顺观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像这样缘起的转递,形成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有」业的结果;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出,就如取薪燃烧而产生火;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那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那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从那里发生呢?是从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盲人、聋者就无法产生完整的六入的触力;这六入从那里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是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有个「行」,行的根结是什么?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跳出生死的圈子呢?佛陀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得到解脱之道,这就是还灭缘起。

佛学:什么修“缘觉”?就是十二因缘指的是什么?

十二因缘分别为: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

请问你知道《十二因缘》的内容吗?

十二因缘是佛教中解释生死轮回的一种理论,由十二个环节组成,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以下是关于十二因缘内容的修改润色版本:1. 无明:指的是对真理的无知和迷惑,导致人们无 确理解事物的本质。2. 行:由于无明,人们产生种种行为,这些行为形成了业力...

佛学:什么修“缘觉”?就是十二因缘指的是什么?

缘觉,又称为十二因缘,涉及以下内容:1. 无明:指人们心中的无明烦恼,晦涩不明,无法理解真相,是心性的最初一念,称为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和迷惑妄心的根源,也是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起点。同时,它是涅槃解脱和菩提寂静的基础。2. 行:行指的是业行,由于无明的作用,人们于诸法中错误地认为...

佛学基础解说:十二因缘法的主要内容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

佛学基础解说:十二因缘法的主要内容

10. 有:指存在的状态,由业力导致的前因后果,形成了三界的轮回。11. 生:指受生,由于业力的牵引,在六道中投生。12. 老死:包括老去和死亡,是生命必然经历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面临死亡。这十二因缘构成了生命轮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十二因缘法,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