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表
- 荀姓
荀姓,当今罕见姓氏。在《百家姓》排名201位。一是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二是起源于荀始。三是出自荀侯国,后被晋国所灭,国人以荀为氏。四是晋国大夫原黯之后。姓氏名人有: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荀彧,荀氏八龙,京剧演员荀慧生。
- 羊姓
羊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为第202位,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羊姓最早出自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黄帝系统,是黄帝裔孙后稷的后代。羊氏的郡望共有三处,有种璧堂等多处堂号。羊姓,源出于羊舌氏,由中国汉族复姓羊舌氏简写而来,得姓始祖很可能是羊舌突。据传,晋武公子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突生羊舌职,职生四子:赤、肸、鲋、虎,号称“羊舌四族”。因羊舌肸之子羊舌食我与祁盈两家的家仆之乱,赤、肸、鲋、虎的后代逃往四方,有子孙由姓羊舌氏改为简写羊氏。这是最早的羊氏来源。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全国羊氏约有十万人,主要集中在四川、安徽、江苏等省。
- 於姓
於(yū)姓,得姓始祖为於则。中国人的祖先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已经懂得穿鞋子,当初发明和制作鞋子的人,就是现在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根据《世本》上记载,黄帝的臣子中有於则,开始发明和制作鞋子。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被封于内乡,有一个於村,与商地近,就是史记上的楚、商於地,后代以於为氏,望族出于广陵、京兆。於氏始祖於则最初封于内乡,所在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而根据《世本》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子孙主要繁衍于广陵。望族居广陵郡,就是江苏省江都县一带。於氏后人尊於则为於姓的得姓始祖。
- 惠姓
惠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过去2000多年期间,惠氏的活动地区主要是陕西及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长久以来在历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几乎全是陕、江、浙人氏。
- 甄姓
甄姓,中华姓氏之一,产生于五帝时代,属帝舜后裔。得姓始祖为仲甄。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205位,在2006年的百家姓人口数量排行中列第230位,大陆甄姓人口约35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028%,主要集中在河北和黑龙江。
- 曲姓
曲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穆林生,为周武王的第三个儿子叔的第八代孙,晋穆侯的少子成被封为曲沃的首领,其后世子孙甄以此地名为姓,为曲沃氏,后改复姓“曲沃”为单姓“曲”。
- 家姓
家姓的由来,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 封姓
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百家姓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4%。
- 芮姓
芮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芮姓出自姬姓。上古时候周文王手下有个卿士叫作良夫。后来周武王打败殷商,建立了周朝,把良夫分封到芮(今山西芮城陕西大荔一带)为伯,称为芮伯。芮伯的后代建立了芮国,世代在朝廷里面做官。后来,芮伯的后代都以国名为姓,世代如此。春秋时候,芮国被并入晋国,芮国的王族做了晋国的贵族,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姓氏,成为芮姓的起源。在古代,芮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扶风。
- 羿姓
自夏代有穷国的著名射手后羿的后人,以先人名字“羿”为氏。据《路史》的记载:“后羿后有羿氏、穷氏。”换言之,我国的羿氏已有近4200年的历史,他们的始祖正是名登《左传》的传奇人物后羿。
- 储姓
储姓起源于周朝。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储姓发源于春秋齐国田氏,起于储子。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储光羲),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已1300余年,始祖储光羲原籍山东,后落户金坛庄城,唐开元年间进士,后担任监察御史,是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据江苏宜兴、金坛、安徽潜山、岳西等地《储氏宗谱》记载,储氏庄城一世光羲公后裔在润州庄城(今属金坛)繁衍至12世,值宋高宗南渡,时兵戈扰攘,庄城地值通衢,骚扰尤剧,遂散居异地。1300多年来,光羲公后人陆续迁徙至大江南北,世系清楚,字辈不乱,被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 靳姓
靳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人口2016年统计为108万,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贵州、甘肃、宁夏 、四川、云南以及东三省等地。靳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大陆百家姓中列第158位,望出西河。靳姓名人有:靳尚、靳黈、靳歙,靳强、靳准、靳裁之、靳怀德、靳德进、靳德茂、靳昺、靳贵、靳学颜、靳云鹏、靳尚谊、靳羽西、靳东等。
- 汲姓
得姓始祖:齐宣公。汲氏出自春秋时期,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汲姓的来源有二支,其中一支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后代,卫宣公的太子居于汲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以地名为姓,称为汲氏。另一支汲氏出自姜姓,也是源于春秋时期,根据《风俗通》上记载,齐宣公的裔孙受封于汲邑,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为姓,亦称汲氏。汲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于清河郡,就是河北省清河县东。汲氏后人尊齐宣公为汲姓的得姓始祖。
- 邴姓
邴姓 ,中华姓氏。主要分布于山东,邴豫为得姓始祖。读音【bǐng】
- 糜姓
糜姓起源于夏代,是以职业和所从事的对象为姓的姓氏。夏代有同姓诸侯,专门种植豆黍之类的农作物,其中有“糜子”,为主要作物。种植这种作物,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生产活动,因为每年有可靠的收成,因此,种糜的族人富裕而昌盛,后人以职业为姓,世代姓糜,称糜氏。《百家姓考略》称:“糜,夏同姓诸侯有糜氏之后。”又,商周之际有靡(糜)国,国人以糜为姓。见《周书》。
- 松姓
松姓,中国人名姓氏之一。最初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沂水县一带。是黄帝孙颛顼玄孙皋陶子伯益后人。
- 井姓
井姓的部分 起源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关,井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天文分野在陕北一带。所以早在上古三代就出现了有所成就的井姓人物。又如井姓,即神农氏后裔。在古代史上出现很早。
- 段姓
段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 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远古祖先在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公刘》所记述的是后稷的曾孙、古代周的首领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安定居处,开基创业的事迹。到达豳地之后,派人横渡渭水,采运石料。按郑玄和孔颖达的说法,他们采来的碫石是用作椹质。所谓“椹质”,就是锻造金属器具用以承受锤击的砧垫。“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周礼·考工记·轴人》:“段氏为镈器”。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段姓是汉姓之一,2006年中国段姓人口排名第81位。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20年2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段姓人口排第79名。
- 富姓
富姓,中国过来的姓氏。根据不同记载,有八种起源。有姬姓说、满族说、蒙古族说等等。始祖是富辰,史称他为春秋第一忠臣。富辰本为周宗室,因其封地在富,所以人称富辰,其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奉富辰为富姓的始祖。
- 巫姓
在夏朝和商朝时,巫又被分别称为巫祝和巫臣。商代时就有巫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是当时的占星家。巫人的后代中有以官职为姓氏的,称为巫氏,是巫姓的主要来源。据《风俗通》记载说:“凡氏于事,巫、卜、匠、陶是”。巫姓来自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巫师、巫医、卜笙之官。”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姓氏考略》上说:“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商朝时,巫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大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们的后人称为巫氏。
- 乌姓
乌姓部分出自姬姓。相传上古时候东方部落有一个首领叫少昊,是黄帝的后代,他的氏族崇拜鸟图腾,他用百鸟名称作为百官的名称,其中有乌鸟氏。乌鸟氏的子孙中有的去掉鸟字,单用一个乌字,称为乌氏,是乌姓的最早起源。春秋时期陇西有乌氏国(今宁夏六盘山东),被秦国所灭,其国人以国名为姓氏,也称为乌氏。北魏时北方有个安定国,是一支少数民族定居的地方,王族姓乌。《宋书 外夷传》记载:“其时有安定国,为乌氏王”。乌姓望族居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东南一带)、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一带)。
- 焦姓
焦姓,是神农氏的后裔,华夏古老姓氏之一,南夷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将焦国封给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建立焦国,伯爵世称焦伯。春秋时期,焦国被晋国吞并,其后子孙以故国为氏,称焦姓。焦伯被尊为焦姓的得姓始祖。焦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22位,是中国汉族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主要分布在江西等地。
- 巴姓
得姓始祖:后照。巴姓的最早记录是,相传人文黄帝的25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别为12姓:姬、姞、酉、祁、已、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据考证,那时的古老姓氏也还只有64个。
- 弓姓
弓姓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以官职名称为姓,称弓氏或以"弓正"为氏。
- 牧姓
据《风俗通义》云:黄帝臣力牧之后。按,此为神话传说,非信史也。《路史》云:周代康叔后有牧氏。
- 隗姓
隗姓(Wěi 音委),中国姓氏,现也有被讹念成(Kuí 音葵)。隗氏在湖北枣阳一带读音为yǔ,四川渠县三板一带读音也为yǔ。注:隗字在古代只有wěi一个读音,kuí音出现在清代以后系误读谐音所致。
- 山姓
山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27位。源出姜姓烈山氏,当前主要分布于山东、湖北、四川、青海等省市,山姓以“竹林七贤”山涛为最有名。在2014年最新百家姓前500名排名山姓排名第324位。
- 谷姓
谷姓, 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28位,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144位,人口较少,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08%。谷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中国汉族谷姓人口的66%。
- 车姓
车(ch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七位(2020年)的姓氏。当代,车姓总人口约52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车姓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起源多样,既有古代官职、地名转化为姓氏的情况,也有因功获赐及民族融合等多元文化交汇所形成姓氏的情况。从田千秋被尊为车专名族始祖,到春秋时期的子车氏,再到北魏鲜卑族改姓、西域胡人以国为姓,以及其他如蒙古族、高丽族和满族等民族的汉化改姓过程中都逐渐增加了车姓人口。经历宋末元初夷族入侵后,车姓后代的足迹遍布于福建、广东等地。明代洪洞大槐树迁移运动使得车姓后代进一步扩散至湖北、湖南、江苏、山东、河北等更多地区。明中叶至清代,车姓后 始跨海至台湾以及东南亚。随着历次内迁和民间自发迁移,车姓后代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深耕细作,形成了分布广泛的族群格局。特别是在四川、山东、甘肃等省份,车姓人口占比较高,这三省的车姓人口约占全国车姓总人口的55%。
- 侯姓
侯姓,主要来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以及由改姓而来或其他。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在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排名第77位。人口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约占中国汉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48%。
- 宓姓
宓(fú)姓出自上古的伏羲氏,因伏羲又叫宓羲,宓姓和伏姓在古代是相通的。宓姓历史名人有洛水之神宓妃、春秋时期鲁国 侯宓不齐等。宓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河南中部等地。
- 蓬姓
蓬(P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万姓统谱》上的记载说,西周时期,周天子封支子于蓬州(大约今天四川省蓬安县一带),建立了蓬国。后来蓬国的王族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蓬氏,时代相传。二是出自以植物草名为氏。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蓬球,是北海人,古代的北海在现在的山东省北边,烟台市蓬莱一带,生活在长满蓬草的丛林地带,故以居住的特征指草为氏,称蓬姓,世代相传。这个家族是少见的以草为姓,成为当今蓬姓的主要源流。
- 全姓
全氏,汉字姓氏之一。根据2006年数据,全姓人口36万,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二十八位姓氏,尤盛于湖广地区。在最新人口排名未列入前100位。全姓主要出自西周时期官职泉府官(参见:泉姓)。至元朝时开始发生外族血液的流入。元人中书平章政事阿鲁浑萨里,其父字万全,遂以全为氏。到清朝初期,满洲八旗姓全佳氏也改为全氏。当今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旗中均有全姓。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全姓,主要在唐、宋时期由汉族的全姓融人为主,成为瑶族、壮族、苗族、傣族、拉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全姓的主要来源。全姓历代重要人物有:三国时吴国桂阳太守全柔,右大司马、左军师、钱塘侯全琮,扬武将军全绪;五代十国时后蜀文州刺史全师雄;明朝文华殿大学士全思诚,万历进士、河南按察副使全良范,孝子全大成;清朝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左江镇总兵全节,寿春镇总兵全玉贵;当代哲学家全增嘏。
- 郗姓
郗(Chī,Xī)姓源流单一,源出有一: 出自己姓,是黄帝孙颛顼后裔,以邑名为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帝喾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昆吾,己姓也。《世本》:苏国,古国,祝融之后,己姓,灭于夏。《国语·晋语》:殷辛伐有苏,有苏以妲己女焉。 盖有苏国亡于夏,又复国。其后有苏忿生,周武王时官至司寇,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周之苏国为己姓,从现今出土之西周、春秋青铜器苏公敦、苏公鼎可证,铭文己或作己女 ,或作妃。苏忿生支庶子受封于郗邑(今河南省沁阳市贺村),其后人遂以封邑命姓,称为郗姓。按:《姓纂》既云郗,己姓。又言青阳氏之后。青阳氏为黄帝长子玄嚣之号,而郗氏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后。盖青阳氏为颛顼号高阳氏之误。
- 班姓
班姓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五位。班姓来源有多个,一是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的后代令尹子文(斑),属于以传说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尹子文,生下后被弃,被母虎抚养,吃虎乳长大,因虎身有斑纹,后代用“斑”为姓氏,古代“班”和“斑”两字通用,其后裔子孙后有改称班氏者,世代相传至今。二是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耏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三是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阙班(斗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四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巧匠公输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班姓郡望主要有扶风郡、黎阳郡,堂号为定远堂、汉书堂。班姓极盛于两汉魏晋,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西汉文学家班倢伃;东汉西域都尉、定远侯班超,西域长史班勇,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唐朝大理寺少卿班景倩,户部侍郎班宏;清朝定北将军、内阁学士班第等。据2019年出版的书籍《根在河南 豫姓探源》中数据显示,当代班姓人口约27.3万,大约占全中国总人口的0.021%,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河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省区。
- 仰姓
仰姓,姓氏。仰延精通音乐,当时瑟为八弦,他改造为二十五弦,为一大发明。仰延的后人,以祖上的字为姓,遂成仰(yǎng)姓。
- 秋姓
秋姓,中华姓氏之一。人口总数仅两万两千八百余人,属于极为珍贵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六位。
- 仲姓
仲姓是中国姓氏之一。仲氏的公认祖先为仲子(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济宁仲氏从第64 始使用统一的辈份吉字,并逐渐向山东大部、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安徽推广。
- 伊姓
伊姓源于上古。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他的后代便以伊为姓,称伊氏。 伊尹之后。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居住地名'伊'为姓。伊尹后来佐商汤灭夏,商初辅佐四代五王。为历史上伊娄氏所改。《魏书·官氏志》有记载云: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跋邻,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伊,一姓娄。 伊姓望族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 回族、满族、蒙古族有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39位。
- 宫姓
宫姓,中国姓氏之一,部分源于姬姓,部分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国之君, 宫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 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 宁姓
宁姓,中国姓氏,出自康叔之后卫武公少子季亹封邑在甯(今河南省获嘉县),后裔称甯氏。先秦时,宁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北部地区。宋朝时,宁姓人口稀少。宁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甘肃、江西等地。明朝时,宁姓大约有8.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为明朝第一百六十位姓氏。宁姓在全国主要分布于广西、福建、山东、湖南,这四省区集中了宁姓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山西、安徽等。广西为宁姓第一大省区,大约占宁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以广西、闽赣湘、鲁冀为中心的三块宁姓聚集区。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数据表明:当代宁姓的人口大约有71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7%,排在全国第一百七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辽宁、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广西,这七省区大约占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黑龙江、江西、内蒙古、广东,这六省区又占了25%。
- 仇姓
仇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42位。“仇”字作为姓氏时与“球”同音。仇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一般被认为是后世仇姓的始祖,是当时的南阳人。据《中国四百大姓》2010年的统计,仇姓人口约有4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0.03%,其中约26.8%分布于江苏省,29%分布于山东、安徽、湖南、浙江4省。现代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瑶族、傣族等也有仇姓。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统计,仇姓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58位。仇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其一,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记载,商朝末年有三公为“九侯”(一说为九吾氏)。殷纣王杀九侯,其后代子孙加人旁为仇氏。其二,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仇牧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 “春秋,宋国宋缗公子捷(宋闵公、宋愍公)执政时期有位著名的大夫叫仇牧。”其三,据《魏书》所载,北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改姓仇氏。仇姓望出南安郡、南阳郡、平阳郡、陈留郡、辽西郡,有德化堂、敦睦堂、方正堂、凤栖堂、耕德堂、南阳堂、树基堂、文会堂、行素堂、至乐堂、追孝堂等堂号。仇姓历史名人有春秋时的宋国人仇牧、汉代的仇览、明代的仇英、元代的仇远、清代的仇兆鳌等。
- 栾姓
栾姓,晋国六卿之一,栾音Luán,姓氏多源,主要有三:1、出自姬姓,晋靖侯的孙子栾宾的后代。栾枝因为在城濮之战立下战功,遂受封于栾邑。2、出自姜姓,齐惠公的儿子名坚,字子栾,他的子孙用他的名字的“栾”作为姓氏。栾姓人口并不多,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3、出自少数民族。
- 暴姓
暴姓,中国姓氏之一,暴姓来源说法有多种,均源于暴辛公,一说最初形成于商朝,发源地在今天河南省境内。商朝时,有一位名叫辛的大臣,被封为公爵,封地是暴邑。他建立了诸侯国暴国,世称暴辛公。到了春秋时期,暴国并入郑国,暴辛公的后世子孙即以原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二说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殷朝天子的名下有一位叫暴辛公的诸侯,其势如据一方,根据考证,便是姓暴的中国人的始祖,东周时,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今河南省郑州北),建立了暴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公爵,所以称暴辛公。春秋时暴国并入郑国,其国民以原国名为姓。暴姓的郡望主要有魏郡(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河东郡(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堂号有耿介堂(源自明朝时暴昭为大理司务、刑部右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定阳堂(源自北齐时有暴显被封为定阳王)。暴姓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 甘姓
甘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居第245位,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遍及祖国南北。今山东郓城、安徽宿松、安徽太湖、上海嘉定、江西丰城、江西萍乡市(莲花县、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余干县(玉亭镇锞子岭、洪家嘴乡甘家村)、南丰县、金溪、崇仁、高安、南昌,广西玉林、梧州、贵港、北海、柳州、平南、百色,湖北浠水、麻城、红安、峨边,四川泸州、合江、邻水,贵州遵义、毕节、兴义,湖南汨罗和湖南湘阴月湾村、常德、衡阳祁东县,福建海澄县“路边甘”(今漳州市龙海市东园镇、屏南、惠安、仙游),广东新兴、顺德、紫金、五华 ,云南陇川、河口,河南南召、光山甚至北京,河北景县,河北南宫市甘狼冢村,河北藁城西马村,山东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温州洞头,东北吉林,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甘家岭村最为集中。汉族、壮族、傣族、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 钭姓
钭(Tǒu,又读Dǒu) 姓,中国姓氏,汉唐时以辽西郡为郡望,说明在当时河北有钭姓族人。如今在浙江缙云、开化及台湾等地有零散分布。
- 厉姓
厉姓的部分始祖是齐厉公。据古籍《风俗通》上记载,周朝时,姜太公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被追加封号为“厉”,史书上称为齐厉公,齐厉公的后代,就以这个封号为姓,世代相传。汉代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而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后世的学者考证,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在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厉姓后人尊齐厉公为厉姓的得姓始祖。
- 戎姓
戎(róng)姓,中国百家姓之一, 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山西省长治市丰宜镇、山东省济南、青岛、山西省太原、内蒙古乌海、乌兰察布市,陕西西安,湖北省武汉、利川,北京 ,河北石家庄、保定,重庆,云南省昆明、临沧,江西省南昌、赣州,河南省滑县,江苏南京、无锡、苏州、常州, 浙江杭州、宁波、舟山,上海,广东省 珠海、佛山、东莞、 中山、惠州、潮州,台湾省,香港等地均有分布。比如周朝时候,朝廷里面设有一种官职叫做“戎右”,专门负责主管兵器(“戎”在古代就是兵器的意思)。戎右的后代有的以官职作为姓氏,称为戎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戎姓的来源。
- 祖姓
祖姓出自子姓,起源于商朝。黄帝的后裔。始祖为祖己。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四十九位。名人辈出,有祖逖、祖冲之等。
- 武姓
武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源于河南,安阳、商丘、洛阳等地,相传武丁为武姓始祖。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活动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时间推移,武姓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后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秦汉时期,武姓大体分布在陈郡、沛县、梁邹、盱眙、长安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安徽、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形成武姓“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在今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形成武姓“太原”郡望。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太原武姓发展达到了昌盛时期,武姓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宋代时期,武氏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清代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武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2018年,全国武姓人口中排名第92位,约有220多万人,尤以河南、黑龙江二省多武姓,大约占武姓总人口的37%。河南是当代武姓第一大省,占武姓总人口的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