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易》《归藏易》的作者分别是谁

《连山易》《归藏易》的作者分别是谁
mcxyi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4-12-24 03:03: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连山易

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名称的由来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再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汉代刘歆的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这里不妨再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汉代,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战国时代的一种古易,晋代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

《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

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参本文后所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

二、东汉时期的《连山》

《连山》虽是刘歆伪造的名目,但东汉时期的的确确有过一部《连山》,同时还有过一部《归藏》。桓谭《新论正经》云:

“《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桓谭是东汉人,其言之凿凿,说有《连山》、《归藏》,其中《连山》有八万言,在古代的书籍里,可算是鸿篇巨制。另一个力证就是去东汉未远的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都引有《连山易》的文字(详见下第六节),可证桓谭之说并非无据,说明东汉时代的确有一部《连山易》。那么这部《连山》是怎么来的呢?由于文献无记,难以确断,这里只能作一下推测和猜想。

笔者认为这部《连山》与桓谭说的《归藏》都是出于刘歆或其同道文人的伪作。刘歆篡改伪作了“中古文经”,他为了给自己的学说提供口实,在这些经书里杜造了不少所谓的古书名目,如《左传》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也包括《周礼》中的《连山》和《归藏》。这些书在现实里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刘歆等人可以说是经过秦火而失传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书,《周易》完整地保存下来便是明证,那么要说《连山》、《归藏》是经过秦火失传了,是不能取信于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伪造出这两部易书来。这对刘歆等人来说是最方便不过了,他掌管着中秘的图书,而这些书中就有好多从先秦流传下来的无名古易书,从中选取两种作底本,再参以其它的易书,要作成两部新易书是不难的。自然,这也需要付出劳动,我们看看桓谭所记,《连山》有八万言,《归藏》却只有四千三百言,可见刘歆等人是先作了《连山》,用力甚勤,故卷帙巨大,到了造《归藏》时,心力已尽,仓促成书,故仅及《连山》的二十分之一的篇幅。

《连山》作成后,藏于兰台(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并在社会上流传。为了使人相信这的确是古传的易书,作伪者自然不敢吐露实情,后来刘歆被诛,其事益无人知晓,故桓谭见到了《连山》、《归藏》,也相信是古易而写入了《新论》。此书北魏时尚行于世,故郦道元尚得见而引之,至《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则其时已经失传。

刘歆等伪作得这部《连山》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已经不可详知,据《周礼》所言:“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郑注曰:“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贾疏:“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又曰:“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

若郑、贾二人不是妄断臆说的话,那么此《连山》的形式应当大体与《周易》相同,只是阳爻称七,阴爻称八,其中还窃用了《归藏》和《易传》中的文字(详下第六节)。疑此书除了六十四卦经外,还和《周易》一样作了《传》,故能至于八万言之巨也。

三、梁元帝《连山》

东汉的《连山》失传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又作了一部《连山》。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兰陵萧氏皆明于易理,盖本自家学。据《南史》,梁武帝萧衍撰《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梁简文帝萧纲(萧绎之兄)也撰有《易林》十七卷。梁元帝萧绎亦著《周易讲疏》十卷,又著《连山》三十卷,《金楼子·著书篇》曰:“《连山》三秩三十卷”,注:“金楼年在弱冠著此书,至于立年其功始就。躬亲笔削,极有其劳。”可见这是萧绎早期的作品,但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写完定稿,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和《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皆著录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其时已佚,今已不可考。唯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曰:

“焦赣《易林·乾卦》云:‘道涉多(石)阪,胡言连蹇。译瘖且聋,莫使道通’,据梁元帝《易连山》,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乾卦》卦辞与赣《易林》卦辞同,盖相传误也。”

可知此书乃杂采易学类诸书编纂而成,故卷帙浩大。而《斗图》之类的书,皆是以《周易》卜筮占验的派生类作品,不似圣人之旨,故自《隋志》以降,皆入于《五行类》。如《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易斗图》一卷,郭璞撰;《易立成》四卷;《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录》云:“伏万寿撰”;《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等等,这些除了焦赣《易林》(即《焦氏易林》)外,今皆不传。

以此推之,梁元帝《连山》的形式当不与《周易》相同,而是同于焦赣《易林》之类的五行类著作,故不入经类而入于子部之五行类,可惜今天已经只字不存。

四、刘炫《连山》

继梁元帝《连山》之后,隋代的刘炫又造了一部《连山》。

据《北史·儒林传》,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学识渊博,但宦途不遂,做过几任小官。著书多种,而《连山》乃其所造的伪书。《儒林传》云:

“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刘炫的这部《连山》虽然被发现为伪,但并没有遭毁,《隋志》和《旧唐志》里虽然不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经部·易类》里却著录了《连山》十卷,不著撰人名,司马膺注。这书肯定不是梁元帝的《连山》,因为在同书《五行类》里著录了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所以这只能是刘炫伪造的那部《连山》。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引胡应麟曰:

“《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同。隋牛宏(弘)购得寓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传》:‘隋文搜访图籍,炫因造《连山》、《鲁史记》上之。’马端临据此以为炫作,或有然者。盖炫后事发除名,故《隋志》不录,而其书尚传于后,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尔。”

又引胡一桂曰:

“《连山》十卷,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

说皆是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但宋代黄裳说:“《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邵博亦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上皆见马国翰辑引),则宋代尚存于世。

五、《古三坟》之《连山》

北宋时又出了一部《古三坟》,一卷,分为《山坟》、《气坟》、《形坟》三篇。其中《山坟》又被称为《连山》,其书以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为八卦,卦序排列以山为首,其首八卦为叠山象、藏山兵、连山阳、潜山阴、兼山物、列山民、伏山臣、崇山君,名皆怪异,辞意浅陋,后人已经辨其为宋人所伪撰。《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经部·易类存目》,《提要》曰:

“案《三坟》之名见于《左传》,然周秦以来,经、传、子、史从无一引其说者,不但汉代至唐不著录也。此本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张商英得于比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于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其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各衍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传》,其名皆不可训诂,又杂以《河图代姓纪》及策辞政典之类,浅陋尤甚。至以燧人氏为有巢氏子、伏羲氏为燧人氏子,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自郑樵外,无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又题为晋阮咸注,伪中之伪,益不足辨矣。”

此书之大略于兹可见。然其虽为宋人所伪作,但作者颇费心力,其《河图代姓纪》一篇,盖本自谶纬之书,多存汉魏遗说;其推演之理,虽然朴陋,亦可自成一家之言,从中亦可窥见宋人易学得某些方面,故不可一笔抹煞。

六、《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考辨

《连山》虽然经历代学者探讨并产生了许多作品,但自元明以后,除了《古三坟》以外,其它皆佚,若想见到一鳞半爪,只能看辑本了。《连山》的辑本不多,就今所能见到的,有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王谟《汉魏遗书钞》本和观沫道人《闰竹居丛书》本,而以马国翰的辑本为最备,故兹就马辑本之文略作讨论。

首先应剔除其中不可靠的文字,马辑本中的以下六条文字是不可信的:

1、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左传·闵公十五年》)

2、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左传·僖公十五年》)

3、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左传·成公十六年》)

4、阳豫。(《春秋演孔图》)

5、游徙。(《史记·秦始皇本纪》)

6、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娘(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明,无恐无惊,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李淳风《乙巳占》)

前三条出自《左传》,并未明言是《连山》之文,当是取自其它古《易》或杂占之书的筮辞,马氏所据,只是本程迥和顾炎武的推测之言“固二易之辞”、“所谓三易之法”的说法,二人也没有明说是出自《连山》,故不足为据。

第四条见《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阳豫,夏殷之卦名也。”其中亦未明言乃《连山》之卦,宋均也弄不清到底是夏卦名还是殷卦名,只笼统地说了句“夏殷之卦名也”,是因为他看到《周易》中没有这样的卦名。唯罗苹《路史注》以为乃《连山》之卦,实出于臆测。《演孔图》乃东汉时之纬书,其言孔子之事可信与否且不论,“阳豫”即使确系易卦之名,则当即《周易》之豫卦。“阳”古本作“昜”,这里当是“易”字之形讹。“易豫之卦”就是《周易》中的豫卦,盖豫卦震上坤下,震为春,坤为秋、为文,以象孔子所作之书名《春秋》也。

第五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

此中所言之“卜之”,当即以《易》占卜,“游徙”亦非卦名,而是“卦得”之爻辞,即占卜所得之结果。游者,出游也;徙者,迁徙也,是占辞言出游和迁徙乃吉,故始皇先迁徙了榆中三万家,次年又出游。马国翰据罗苹《路史注》以为是《连山》卦名,亦臆测不足据。

第六条见《乙巳占》卷一,乃引汉代张衡《灵宪》之文,原文是:

“月者, 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其后有冯(凭)焉者。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明),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

此乃记姮(嫦)娥奔月的故事,里面没有说是出自《连山》,而此故事实本见于《归藏》。《文心雕龙·诸子篇》曰:“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彃十日、嫦娥奔月。”《文选·谢希逸〈月赋〉》李善注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此皆节略隐括之文,全文当如《灵宪》所引者,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将此节文字辑入《归藏》,良是,所以此条也不是《连山》之文。同时,马国翰还抄错了句,他把“其后有冯焉者”抄落了几个字,又与下句混成了一句,成了“有冯羿者”了。

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辨析,兹录如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此条本见《说卦传》,马国翰注云:“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

此条只能存疑。若干、罗二人之言确实,那么此条当是东汉之《连山》的遗文,故晋代的干宝能得而见之、引之。盖刘歆之徒作《连山》,本是剽掇故易书而为之,《周易》经传亦是其采用的重要目标,所以此文当是《连山》剿袭《说卦》,而非《说卦》用《连山》,此不可不辨。

此外,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说明,兹录于下:

“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这一条马国翰没有注明出处,按此条实际上是本自《水经注·颍水》,其文云:

“(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对于这条文字,孙诒让《札迻》卷三辨之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

故《水经注》的这条文字当作“(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马国翰将“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辑入《连山》十分正确,但马辑文中的“阳文”应该是衍文,当删。这条文字也见于《归藏》,当是《归藏》在社会上已经流传很久了,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从来就没有引用,只引用了两条《连山易》的文字,说明他引用的不是当时流传的《归藏》,而是的确是《连山易》之文,这部《连山》应该就是东汉人作的,它那里面也使用了《归藏》的内容,所以二者有内容重复的现象亦不足为怪。

除去上面说到的不可信和存疑的文字,马辑本中可信出自《连山》的文字仅得八条,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记事之辞,一类为卦爻辞。

第一类记事之辞有如下四条,但马氏所辑文字和出处有讹误,今订正如下:

1、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马注:“出郦道元《水经注》”)。

2、鲧封于崇。(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夏本纪》。马注:“出裴骃《史记集解》”,误)

3、禹娶嵞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马氏辑文中“余”作“启”,误)

4、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马未注出处)

这四条文字疑本为卦爻辞,但今已不知属于何卦。四条皆是记有夏之事,前两条记鲧之事,第三条记禹事,所言“攸女生余”之“余”即夏后启之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纪》曰:“帝启,一名建,一名余”是也。第四条是记夏后启之事,即《归藏》中所说其“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之事。第一条和最后两条,应当是东汉的《连山》之文,第二条则未敢遽定,疑亦是也,盖东汉作《连山》者将其定为夏《易》,故其内容皆用夏代的故事。

第二类的卦爻辞有如下四条:

1、《剥·上七》曰:“数穷致剥而终吝。”《象》曰:“致剥而终,亦不知变也。”(黄佐《六艺流别》、罗泌《路史》)

2、《复·初七》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象》曰:“复以存身,可与致用也。”(同上)

3、《姤·初八》曰:“龙化于蛇,或潜于漥,兹孽之牙。”《象》曰:“阴滋牙,不可与长也。”(同上)

4、《中孚·初八》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来归,孚不中也。”(黄佐《六艺流别》)

以上四条由文字风格来看,是出自同一书,此部《连山》有六十四卦,卦名与《周易》全同,每卦六爻,爻辞多用韵语,每爻下皆系以《象传》,殆模仿《周易》经传而作,只是阴爻称“八”,阳爻称“七”,此乃应《连山》、《归藏》以七、八占之古说。

这部《连山》由文中之用韵可知为隋唐人所作。因为汉魏两晋人用韵字皆用古音、古韵,如《焦氏易林》即其典范;而此《连山》乃全用隋唐时代的中古音。如第二条,以神、身、垠为韵,神、身二字古音同在真部可为韵,垠古音却是在文部,与神、身二字并不押韵,但这三字在中古音中都属于真韵,就押韵了。再如第三条,以蛇、漥、牙为韵,而蛇古音在歌部,漥在支部,牙在鱼部,三字古韵皆不同,不押韵,而在中古音中三字都属于麻韵,就押韵了。

由此可以证实,这四条《连山》的遗文当是出自隋代刘炫的《连山》,这部书曾被《新唐书·艺文志》收入《经部·易类》之首,司马膺还给它作了注,足证其书的形式与《周易》相同。盖宋人已经知道其为伪书,皇家不藏,故不入《宋史·艺文志》,但自隋唐以迄于元明,其书在社会上仍有流传,所以宋代的罗泌、明代的黄佐能得而引之,此后则再无闻者了。

自汉代以降,《连山》一名在易学史上名声甚隆,然其名其书实皆伪伪相因,不足凭信;关于其论说,亦多臆测之辞,难以为据。今就个人拙见考辨如上,不足之处,冀方家指正。

四、《连山易》与《归藏易》

《周礼·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这里所说的《连山易》、《归藏易》,其书在汉初亡佚,现无据可考,难度其详。从此,《连山》与《归藏》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其实,《连山易》与《归藏易》可以被丢失,但它的内容不可能无影无踪,至少它们的书名是追索其内容的重要线索。既然《周易》这本古代化学典籍是它们的同类,那么它们也必同化学有关。虽然《周易》系统讲解了元素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但这也只相当一部现代基础化学,或称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与核化学部分都没有涉及。而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核化学无法截然分开,故《连山易》与《归藏易》极有可能是对这两部分的补充,即它们分别是古代的“生物化学”与“放射化学”。

在现代“有机生物化学”课本中,我们经常用“链”来形容分子团所连成的有机大分子,如“饱和链”、“不饱和链”、“环链”、“肽链”、“DNA链”等等,而“链”是由一个个金属环相扣而成。古人用“山”替代“环”,用起伏连绵的山脉来形容这些有机大分子的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把有机化学更名为“链化学”不算过分的话,古人把它称为“连山易”则自在情理之中。

现我们已无从得知古人研究了哪些有机大分子,但他们的有机化学知识必然会被运用于生物学与医学,在古人留下的医学文献中,应该有《连山易》的思维痕迹显现出来。从西汉人归纳整理出来的《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来看,除人体的五脏六腑用地球的“五行”来喻指外,人体筋胳中的许多穴位还直接用山形水势来比附。如梁丘、三里、巨虚、丰隆、厉兑、商丘、陵泉、大包、承山、昆仑、涌泉、内关、风池、丘墟、天泉、外陵、鹤顶、地机、陷谷、天柱、灵台、曲垣、陶道、玉田、支沟、金门、风岩、珠顶、岩池、下关、地仓、石门、地甲、梁门、石关、四连、外丘等,有如随筋络进入蜿蜒起伏的山脉,巡视一处处胜境,这些穴名的最初来历极可能同《连山易》有关。

古代医家还把不同的脉象描述为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濡、弦、紧、促、结、代等,而我们同样可用这些脉形来描绘千里连绵的山势,现在的心电图画的就是这峰来波往的山脉。

《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

有关核化学的《归藏易》则不容易流传于民间,一是知易者不敢贸传,二是学易者不易学透。况且,其易理高险,习无所用,归藏于深山 ,自成必然。

在《归藏易》中,砹At、氡Rn、钫Fr、镭Ra、锕Ac、钍Th、镤Pa、铀U等放射性元素必有它们各自的古(卦)名,而且它们的卦象也可能同“六十四卦”类似。如果未来的考古学家能发现现叠有7层爻的卦象出现,我想它们定是《归藏易》卦无疑。当然,《归藏易》中的某些卦辞可能就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之中,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识别。

《连山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
神衣氏也称连山氏、烈山氏,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十九代的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并注意运用阴阳升降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并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他还重新推演八卦,得出了六十四卦,这些是《连山易》的创新之处。
《归藏易》据说是由黄帝所作。
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在神农氏那里得到发展之后,又经过八代的传承后传到了黄帝那里。黄帝根据易学的原理发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白、方矢及棺椁衣衾,并创建了礼制,以礼乐来统治百官和万民,为中华文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此外,他还创造了兵家八阵法来击败蚩尤。黄帝的易学中,是以坤为首位的,坤象征着大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大地孕育而来,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这部易学著作就叫做《归藏易》。

扩展资料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它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
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连山》上古名曰《辇山》意为负车向山而动。
《归藏》名曰《归臧》,意为满载而行。
《周易》本名曰《周》,三者统称易。易为赐,三者是上天神灵之赐。
后世学者大多是儒家学者,以孔子所修改过的《尚书》《春秋》等为研究本源。
孔子为武人之后,父祖为武官,在西周时传承不是史官之学,当时不能算是文化人。(然而仲尼先师之功绩为举世无双,后辈末学妄议失礼也。)
华夏文化溯源可追溯至上古祭祀文化,今人在祭祀文化研究上的缺失是为一大憾事,因其儒家学者大多排斥研究祭祀卜筮文化。
如 《周易》之解释。《易》在上古为经,《周礼·春官·宗伯》记上古三易,“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古书中没有标点符号,该句正式读法应为“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古人用字珍惜笔墨,记录文字一字千金。甲骨文金文都如是[1]。今人认为《周易》为“周文王之易”,其实“周朝之周”在远古写作“田”字,为广大土地。 “周易之周”为环绕,意为天下之易。两者在上古不是同一个字。
目前世传只有《周易》,古之学者多以《连山》《归藏》失传,然而太卜一脉以守护三易之隐秘为古之使命也。
《连山》《归藏》《周》易的作者为夏商西周大卜。
世人不知三易的本质为何?因此不懂三易之解释。
太卜一脉从族内庶子中挑选童子愚钝者,传《连山》《归藏》《周》之秘,因古代施行连坐,一旦家族获罪,则嫡长子必死,因此不传嫡也,外人更无法获知。郑玄为举世知名学者,学易于京兆第五元先[2]。兆为卜筮。东汉京兆延续西周春秋,为九筮之一。此人以筮为姓氏,为巫易,即九筮第五,元先为巫易[3]之名也。郑玄师事元先,因此获知《三易》点滴事,然多谬误。
桐城姚氏即为太卜后裔,姚即兆[4]也。《周礼·春官·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注》兆者,灼龟发于火,其形可占者。”。
金匮陈氏原为姚氏支脉,姚氏一族因《南山集》案牵连,则后人陈金雀夺籍为梨园伶人,清帝赐姓陈,陈氏被夺籍之后,忍辱屈身而使三易勿绝也,以藏书著书为己事[5]。陈氏藏梨园书为清末最丰富者,民国时期上海著名昆曲家李翥刚《昆剧全目》即陈氏藏本抄本,目前保存在苏州戏曲博物馆中,称镇馆之宝[6]。
春官宗伯太卜一脉流传,隐见于史册中,今简述之。
辛者计然传范蠡伍员,计然先祖为太卜侍者,辛者戍也。
戊者黄石传张良,传《连山》,戊者土也,黄石亦土也。
壬者司马徽传诸葛孔明,壬者水也,司马徽称水镜先生。
壬者李靖一脉传出日本,日本阴阳师安倍氏即传承李靖筮法,其中安倍晴明为杰出者,所著《占式略决》为安倍氏传授族中子弟初级课本也。今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本即为安倍七世孙泰统习字本。筮法为上古六壬[7]。
其余后世之宗伯太卜传系则隐而不知也。
=================================================
[1] 前面既已阐明“太卜掌三易之法”,后面易法则不加“易”字,如连山,归藏,不称连山易,归藏易,更不可能把周易单独称易。
[2] 郑学为经学大家,师从第五元先。第五元先为人名
[3] 巫读筮
[4] 兆,《唐韵》治小切《集韵》《韵会》直绍切,音肇。《说文》灼龟坼也。《周礼·春官·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注》兆者,灼龟发于火,其形可占者。《前汉·文帝纪》兆得大横。《注》应劭曰:龟曰兆。
[5] 吴书荫:《北大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序:清末民初,在北京梨园界中,藏钞本戏曲最富者,一为金匮陈氏,一为怀宁曹氏,两家所藏,约计四千余册。金匮陈氏,指清嘉庆、咸丰时著名昆曲演员陈金雀……金雀得暇,遂闭户读书,尤嗜古篆,自号学古篆伶人。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卒,享年八十七岁。着有《七声反切易知》、《见闻杂记》、《填词姓氏考》、《明心鉴》、《剧出书目录》和《杂剧考原》六种,“ 皆叙述乐部声容、词曲原委,及教诲梨园子弟心法也” 。
[6] 陈氏先祖曾言华夏戏剧源自上古王室王室雅乐。雅乐为华夏天子祭天地、袓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也是东亚各地雅乐之渊源。雅乐是六艺之一,西周以来以祭祀乐舞为主,为周礼吉礼组成部分。陈氏先祖致力于收藏收集梨园古籍,即后世陈氏梨园旧藏,民国时,旧藏托付赠予梅程两家,建国后梅程两家后人将这批藏书捐献给国家。即《梅氏缀玉轩藏曲》和《程砚秋玉霜簃戏曲》。
[7] 详见《安倍晴明《占式略决》钤补》。
陈政耀(ZHENGYAO CHEN),字翼云(YIYUN),50岁,汉学学子。

《连山易》《归藏易》的作者分别是谁

传说《连山易》是由神农氏创作的。神农氏又称连山氏或烈山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据说伏羲所作的“易”经过十九代传承后传到了神农氏,神农氏进一步推广了易象的应用,强调运用阴阳升降消长的原则来解释事物,并为中医奠定了基础。他重新推演八卦,得到了六十四卦,这是《连山易》的主要创新。

《连山易》《归藏易》的作者分别是谁

《连山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神衣氏也称连山氏、烈山氏,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十九代的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并注意运用阴阳升降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并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他还重新推演八卦,得出了六十四卦,这些是《连山易...

周易的三人三书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人:伏羲、黄帝、周文王。三书:《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者的区别

1、成书年代以及创作者不同。连山易归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在远古时代,由 氏创作。归藏易成书年代大约是在远古时代,由黄帝创作。周易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在西周时代,由姬昌创作。2、首卦不同。连山易的首卦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归藏易的首卦是以坤卦为始。周易的首卦是以乾卦和坤卦...

《归藏》是谁写的?

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6�1春官�6�1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