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兴盛与战国时期,五行对应五德最先是邹衍
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阴阳家创始人,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他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五行说起于战国后期,其创始人是邹衍。
邹衍凭借久已有之的零碎的五行思想造出了一套整齐的五行说,以说明“历代的符应及其为治之宜”。按邹衍的说法,“土、木、金、火、水”五行,按相胜的原理转移,与世间朝代更替有相应的关系。新朝的兴起必因前朝道德的衰落,新朝所据之德必为前朝所不胜之德。这就要求那后来要做成天子的,要在五德中得到符应,才可确实表示其受有天命。邹衍的五德说,到秦始皇时得到了应用,秦朝按着五德说定为水德尚黑,以表秦朝胜于周代的火德。但《世经》记载的古史系统与五德说有了明显的不同。
《世经》把五德的次序改为“木、火、土、金、水”(这是从董仲舒的五行次序说);二是把朝代伸展了两倍。原来,邹衍时的古史系统是:天地未生——天地剖判——黄帝——夏——商——周,到秦时刚凑满五德。《世经》记载的古史系统,夏之前被加上了三皇和五帝,以及神农、伏羲等,到周代已是第三次终始了。由于《世经》中的古史系统最完备,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成了正统和权威。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叫它们为“五行”。早见《尚书·洪范》记载的箕子与周武王的对话:“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滋润),火曰炎上(燃烧),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不但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三千多年前的箕子活动栖息地在五行山,箕子在那里不仅观天象还发明了围棋,西游记中的五行山就是指这一五行山。后人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五行属性事物之间关系是相互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成为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影响至现在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中央。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属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
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发生发展中的协调和平衡。相生保证了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证了事物发展的控制力和协调性。事物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类经图翼》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
运用五行的各种特性,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特征、形态、功能、表现等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类似,就 把它归纳于哪一行中,分成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作系统归纳,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理出五行规律,从而可以说明各类之间的联系及变化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很早就开始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早在西周末年,就产生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五材说”。《国语•郑语》中有这样的描述:“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些记载表明,古人已经试图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固定的组合形式。
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以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且把生、克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
由此五行学说体系初步确定,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探索,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源于古代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
五行是谁提出的?
五行学说起源于战国时期,其创立者是邹衍。邹衍整合了当时已有的零散的五行观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五行理论,用以解释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和统治者的治理原则。他提出,五行即“土、木、金、火、水”之间按照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变化,与朝代的兴衰相对应。邹衍认为,新朝代的建立往往与前朝的德行衰败相关,新...
五行是谁提出的?
五行说起于战国后期,其创始人是邹衍。邹衍凭借久已有之的零碎的五行思想造出了一套整齐的五行说,以说明“历代的符应及其为治之宜”。按邹衍的说法,“土、木、金、火、水”五行,按相胜的原理转移,与世间朝代更替有相应的关系。新朝的兴起必因前朝道德的衰落,新朝所据之德必为前朝所不胜之德。
最早提出五行说的是谁
五行说最早由邹衍在战国后期提出,他整合了当时已有的零散五行思想,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五行理论,用以解释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和治理原则。邹衍认为,五行即“土、木、金、火、水”之间按照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转化,与历代王朝的兴衰相对应。他提出,新朝代的建立往往与前朝的德行衰败相关,新朝应当体现前朝所...
邹衍: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
邹衍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联立自然界中各种看似对立而又互相关联的事物,比如:天上地下、太阳月亮、白天黑夜和阴天晴天,最终,得出了一个本源论——“阴阳”学说。他还率先提出了“五行”之说。除此之外,邹衍还有一个重要学说,即:大小九州说。邹衍说:“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
五行是怎样来的?
五行是怎样来的一、近代学者顾颉刚先生提出,五行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律,是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他认为五行说起源于战国初期,由邹衍始创。他在《古史辨》第五册中质疑了五行说早于黄帝时已存在的说法,认为五行应在商周时期才产生巨大影响。二、五行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这种理论认为,先民为认识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