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周易》是三极指道、六位成章的学问?

孔子说:《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易纬》将《易经》的六画卦象结合天、地、人三才,与及阴阳、柔刚、仁义道德等说,亦即《上系》第一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广大备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和《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诸说的总和,泛指《易》学涵摄天、地、人之道。加上后来《说文》王字注:「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史记.太史公自序》:「通天地人之变,成一家之言」,《郭店楚简.语丛》:「《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种种,予人一种清晰理念:《易》学就是一种参造化,究天人之学。更由此说而衍生扬雄的「仁柔义刚」的细节,即汇聚成一套完善「天人合一」的理论,所谓「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的地位提升到与天地并列,范文澜《中国通史》以为是由於春秋以来,人的地位逐步提高,是人性醒觉的表现,从而加强了孔子「人本」思想,也是《易学》从原始宗教迷信,通向人文主义的结果。

然而,把三才套入卦象六爻位序之中,天地人究竟谁孰?此种三分之法又是否完全适合六十四卦,抑或只适合用於某些卦象之中,《经》、《传》都没有明确交代。第一个把「三才」用於「六画卦」之中,以「六爻位象三才」,替它定位的,据现存的资料得知,是东汉时的郑玄,他分别在《乾卦》的二、三和五爻之下注云:二于三才为地道,三于三才为人道,五于三才为天道。
郑玄是马融的学生,这位被尊称为「五经无双」的大儒,当然闻道有自,有本有源,到了唐时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也直取其说而无所怀疑。孔氏在《周易注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下《疏》引「先儒」云:「《易》含万象,为例非一,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所指的「先儒」说,李道平谓「即郑义也」。至於南宋朱熹在《易经集注.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一段之下也认同郑说,云:
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

三才的划分,解家每每拿《随卦》举例,六画之卦包括天、地、人之阴阳、柔刚、仁义在内,所谓「奇耦之画,函三於一」,於是三才六位之说,今日已广为学《易》者所接受。不过,正如郑玄也得承认「《易》含万象,为例非一」,按照《易经》一贯「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爻之位),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特点,处处教人善变趋宜,不可墨守成规,及后王弼的学生韩康伯在此数句之下注,也叫人「不可立定准」,只要大家一读《乾.文言》对九三、九四两爻的阐释,不难发现「三才六位」义确有圆凿方枘,鉏鋙不相入处。
九三曰: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又九四曰: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mcxyi 阅读 1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3:59: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孔子说:《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易纬》将《易经》的六画卦象结合天、地、人三才,与及阴阳、柔刚、仁义道德等说,亦即《上系》第一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广大备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和《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诸说的总和,泛指《易》学涵摄天、地、人之道。加上后来《说文》王字注:「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史记.太史公自序》:「通天地人之变,成一家之言」,《郭店楚简.语丛》:「《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种种,予人一种清晰理念:《易》学就是一种参造化,究天人之学。更由此说而衍生扬雄的「仁柔义刚」的细节,即汇聚成一套完善「天人合一」的理论,所谓「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的地位提升到与天地并列,范文澜《中国通史》以为是由於春秋以来,人的地位逐步提高,是人性醒觉的表现,从而加强了孔子「人本」思想,也是《易学》从原始宗教迷信,通向人文主义的结果。

然而,把三才套入卦象六爻位序之中,天地人究竟谁孰?此种三分之法又是否完全适合六十四卦,抑或只适合用於某些卦象之中,《经》、《传》都没有明确交代。第一个把「三才」用於「六画卦」之中,以「六爻位象三才」,替它定位的,据现存的资料得知,是东汉时的郑玄,他分别在《乾卦》的二、三和五爻之下注云:二于三才为地道,三于三才为人道,五于三才为天道。
郑玄是马融的学生,这位被尊称为「五经无双」的大儒,当然闻道有自,有本有源,到了唐时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也直取其说而无所怀疑。孔氏在《周易注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下《疏》引「先儒」云:「《易》含万象,为例非一,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所指的「先儒」说,李道平谓「即郑义也」。至於南宋朱熹在《易经集注.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一段之下也认同郑说,云:
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

三才的划分,解家每每拿《随卦》举例,六画之卦包括天、地、人之阴阳、柔刚、仁义在内,所谓「奇耦之画,函三於一」,於是三才六位之说,今日已广为学《易》者所接受。不过,正如郑玄也得承认「《易》含万象,为例非一」,按照《易经》一贯「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爻之位),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特点,处处教人善变趋宜,不可墨守成规,及后王弼的学生韩康伯在此数句之下注,也叫人「不可立定准」,只要大家一读《乾.文言》对九三、九四两爻的阐释,不难发现「三才六位」义确有圆凿方枘,鉏鋙不相入处。
九三曰: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又九四曰: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为什么说《周易》是三极指道、六位成章的学问?

孔子说:《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易纬》将《易经》的六画卦象结合天、地、人三才,与及阴阳、柔刚、仁义道德等说,亦即《上系》第一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

三极的意思是什么

三才的概念源自古代哲学,包括天、地、人三个层面。《易经》中提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里的“三极”指的是天、地、人三个层面。王弼在注解《易经》时解释说:“三极,三才也。”孔颖达进一步阐述:“六爻的变动揭示了天、地、人三才至极的法则。”在南朝时期,文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宗...

《易经》为什么要用到六爻?

《易经》用到六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宇宙事物变化的阶段:南怀瑾老师认为,宇宙间的事情、物理变化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第七个阶段是另外一个局面的开始。这一观点与现代科学证明的物理、电子、原子的变化阶段相吻合。三极之道的体现:古代有一种解释认为,六爻之动,...

《易经》杂谈(南怀瑾)

原因:孔子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指天地人三才,人分阴阳,3*2得6。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变易来的,画卦从下开始,下叫内,上叫外,任何事情的变化都是内因起作用,卦名是从上到下,变的规律是:1.本体卦。2.初爻变。3.二爻变。4.三爻变。5.四爻变。6.五爻变。7.四爻复原。8.内卦复原。八八就64...

72、成之者性也

《系辞》为了固化「三极」的概念,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后世发展三极,与《易经》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当「三极」被发展成为后世的六画卦的时候,也就是《易经》的基本原理被遗弃的时候。虽然可能是无意之举,更可能是好心办了坏事,但是其结果毕竟偏离了《易经》的正轨,走上了不归的歧途。层次之二,...

周易的主要思想

《周易·系辞上》:“六交之动,三极(即天地人三才)之道也。”世界受天地人三才之主宰,因而三才是有意志、有意识、有感情的。要主宰就必须有精神作为,因此三才亦有为精神性万事之本的涵义。 经济学假设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每一位消费者追求主观直接效用的极大,就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消费支出预算的客观限制,是...

易经的系辞的第二章的解释 谢谢

【译文】编纂《易经》的圣人创立了用卦来占卜吉凶,占卜时将象辞与爻辞当作整体就会通晓是吉还是凶。阴爻与阳爻相互按顺序更换而发生变化,因此卦爻辞中所说的“吉凶”,是失去与得到的文字表示;“悔吝”,是发愁与忧虑的文字表示;“变化”,是前进与后退的文字表示;“刚柔”,是白天与黑夜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