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周易》是三极指道、六位成章的学问?

孔子说:《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易纬》将《易经》的六画卦象结合天、地、人三才,与及阴阳、柔刚、仁义道德等说,亦即《上系》第一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广大备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和《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诸说的总和,泛指《易》学涵摄天、地、人之道。加上后来《说文》王字注:「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史记.太史公自序》:「通天地人之变,成一家之言」,《郭店楚简.语丛》:「《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种种,予人一种清晰理念:《易》学就是一种参造化,究天人之学。更由此说而衍生扬雄的「仁柔义刚」的细节,即汇聚成一套完善「天人合一」的理论,所谓「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的地位提升到与天地并列,范文澜《中国通史》以为是由於春秋以来,人的地位逐步提高,是人性醒觉的表现,从而加强了孔子「人本」思想,也是《易学》从原始宗教迷信,通向人文主义的结果。

然而,把三才套入卦象六爻位序之中,天地人究竟谁孰?此种三分之法又是否完全适合六十四卦,抑或只适合用於某些卦象之中,《经》、《传》都没有明确交代。第一个把「三才」用於「六画卦」之中,以「六爻位象三才」,替它定位的,据现存的资料得知,是东汉时的郑玄,他分别在《乾卦》的二、三和五爻之下注云:二于三才为地道,三于三才为人道,五于三才为天道。
郑玄是马融的学生,这位被尊称为「五经无双」的大儒,当然闻道有自,有本有源,到了唐时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也直取其说而无所怀疑。孔氏在《周易注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下《疏》引「先儒」云:「《易》含万象,为例非一,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所指的「先儒」说,李道平谓「即郑义也」。至於南宋朱熹在《易经集注.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一段之下也认同郑说,云:
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

三才的划分,解家每每拿《随卦》举例,六画之卦包括天、地、人之阴阳、柔刚、仁义在内,所谓「奇耦之画,函三於一」,於是三才六位之说,今日已广为学《易》者所接受。不过,正如郑玄也得承认「《易》含万象,为例非一」,按照《易经》一贯「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爻之位),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特点,处处教人善变趋宜,不可墨守成规,及后王弼的学生韩康伯在此数句之下注,也叫人「不可立定准」,只要大家一读《乾.文言》对九三、九四两爻的阐释,不难发现「三才六位」义确有圆凿方枘,鉏鋙不相入处。
九三曰: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又九四曰: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mcxyi 阅读 1 次 更新于 2024-12-26 01:40: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孔子说:《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易纬》将《易经》的六画卦象结合天、地、人三才,与及阴阳、柔刚、仁义道德等说,亦即《上系》第一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广大备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和《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诸说的总和,泛指《易》学涵摄天、地、人之道。加上后来《说文》王字注:「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史记.太史公自序》:「通天地人之变,成一家之言」,《郭店楚简.语丛》:「《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种种,予人一种清晰理念:《易》学就是一种参造化,究天人之学。更由此说而衍生扬雄的「仁柔义刚」的细节,即汇聚成一套完善「天人合一」的理论,所谓「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的地位提升到与天地并列,范文澜《中国通史》以为是由於春秋以来,人的地位逐步提高,是人性醒觉的表现,从而加强了孔子「人本」思想,也是《易学》从原始宗教迷信,通向人文主义的结果。

然而,把三才套入卦象六爻位序之中,天地人究竟谁孰?此种三分之法又是否完全适合六十四卦,抑或只适合用於某些卦象之中,《经》、《传》都没有明确交代。第一个把「三才」用於「六画卦」之中,以「六爻位象三才」,替它定位的,据现存的资料得知,是东汉时的郑玄,他分别在《乾卦》的二、三和五爻之下注云:二于三才为地道,三于三才为人道,五于三才为天道。
郑玄是马融的学生,这位被尊称为「五经无双」的大儒,当然闻道有自,有本有源,到了唐时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也直取其说而无所怀疑。孔氏在《周易注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下《疏》引「先儒」云:「《易》含万象,为例非一,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所指的「先儒」说,李道平谓「即郑义也」。至於南宋朱熹在《易经集注.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一段之下也认同郑说,云:
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

三才的划分,解家每每拿《随卦》举例,六画之卦包括天、地、人之阴阳、柔刚、仁义在内,所谓「奇耦之画,函三於一」,於是三才六位之说,今日已广为学《易》者所接受。不过,正如郑玄也得承认「《易》含万象,为例非一」,按照《易经》一贯「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爻之位),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特点,处处教人善变趋宜,不可墨守成规,及后王弼的学生韩康伯在此数句之下注,也叫人「不可立定准」,只要大家一读《乾.文言》对九三、九四两爻的阐释,不难发现「三才六位」义确有圆凿方枘,鉏鋙不相入处。
九三曰: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又九四曰: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为什么说《周易》是三极指道、六位成章的学问?

孔子说:《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易纬》将《易经》的六画卦象结合天、地、人三才,与及阴阳、柔刚、仁义道德等说,亦即《上系》第一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下系》第十章「《易》之为书也,...

为什么说周易是“三才之道”“六位成章”的学问?

"三才之道"的三才指得是天、地、人,周易正是通过卦辞爻辞,指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并指导君子的言行,正身名义。“六位成章”应该是说卦的六爻的阴阳交替变换,八卦上下浮动,但又有内在的规律,自称章法。呵呵,自己的理解~

为什么说周易是“三才之道”“六位成章”的学问?求大神帮助

"三才之道"的三才指得是天、地、人,周易正是通过卦辞爻辞,指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并指导君子的言行,正身名义。 “六位成章”应该是说卦的六爻的阴阳交替变换,八卦上下浮动,但又有内在的规律,自称章法。 呵呵,自己的理解~

古人说的“三三不尽,六六无穷”是指什么?

本意:指用三或用六去除十,是永远除不尽的。喻意:数目的庞大。三三不尽,六六无穷:出自《易经》中六十四卦,具有生生不息的涵义,是指宇宙阳阴的开始。众所周知,《易经》是中国四大经书之一,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它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

易经的系辞的第二章的解释 谢谢

六条爻辞所记载的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全部都是最佳的道理。注释:⑴“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⑵“设”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⑶“卦”《周易》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以阳爻、阴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