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周代卜筮之官编纂的一本教科书,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算术与自然历史的合订本。“卜”是太卜,管天文占卜历史记录的官。“筮”是演算、统计、分析、汇报的官。“筮策”是筮用五十根蓍草对六十四种卦爻的演算方法。“筮策”在当时有三种演算方法,就是“连山”、“归藏”、“周易”。《连山》用九十七策,以八揲;《归藏》用三十六策,以三揲。这两种演策方法,据说是在汉族地区失传了!起马在孔子时代就失传了。所以孔子说要求诸于野。那时少数民族的巫师还有人用《连山》、《归藏》之策。“策”就是用蓍草分揲演算的一种算法。若没有蓍草,也就“束手无策”。《易经》中的“筮策”是当时筮官用五十根蓍草的演算方法。演绎过程是这样的: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把四十九根随机分成两份,并抽出一根另置。也就是说,实际参与演卦的只有四十八根。将两份蓍草按每次四根数完,两份所余只能是一对三,或二对二,或四对四,因而总余数不是四就是八。余数不用,对其他的四十四或四十,再重复上述(分二、揲四、归奇)方法,除去余数四或八,所剩根数为四十或二十六、三十二根。再重复一次,所剩则为二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根。大衍数用数玄妙也就在于此:四十八经过三次两两地四分,淘汰余数,只能产生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这四个数。用四除这四个数,就得到老阳九、少阴八、少阳七、老阴六之数。如此三变,就产生了卦画的第一爻。然后重复“三变五次”,就得到二、三、四、五、上爻。这就是十八变而成卦。
周代的时侯的筮官,就这样演卦的。他们为啥不用铜钱演卦?一是那时还没铜钱,他们不是用贝币、就刀币、布币、产币之类!二是筮官演卦,一是测吉凶中,演卦更主要的目的是在教“学生”算术;而《易经》数的重要部分是自然之数、天地之数、大衔之数、八卦之数、定数、变数……立足于大衍数的十进制数原理,就不难理解其用数为五十的机理,以及其手续繁复、礼制周备的本质。若说《易》不简易吗?弄得如此复杂的起卦,有那个必要吗?在现代人看来的确“落后”啦!铜钱、硬币、机器爻、电脑爻摇出多方便是吧,多普及!多简单!人人会!这筮官也就人人能当啦!可这些立足于《易经》天地之数、大衍之数的演算原理吗?那个《易经》的“筮策”只是周代的筮官教学生的算术,旨在培养学生的演算能力,把有“恒心”的学生训练成卜筮的按班人,这种人是吃国家奉禄的,也用不着再为谋生上街算卦的!
算卦用的东西,好像铜器或者龟壳一样,说是有灵性。
我个人的体会,卜卦是不拘于形式和工具的,心意到了就行,我用扑克也可以推演大衍之数,得出卦来,用随便的一个图景也可以得出卦来。
易经中的“筮策”是什么啊?
《易经》中的“筮策”是当时筮官用五十根蓍草的演算方法。演绎过程是这样的: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把四十九根随机分成两份,并抽出一根另置。也就是说,实际参与演卦的只有四十八根。将两份蓍草按每次四根数完,两份所余只能是一对三,或二对二,或四对四,因而总余数不是四就是八。余数不用...
大衍筮法的“大衍筮法”简介
大衍筮法即蓍草揲蓍法,是“四书五经”之《易经》原文中所唯一记载的一种最为古老的筮法。筮即策,是运用蓍草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得出特定的数字组合,从而用数字变化成周易阴阳卦爻符号,并以此结合《易经》卦爻辞吉凶作为决策或谋略的重要判断方法。“大衍筮法”出自今传本朱熹隶定的易传《系辞上传》。
周易筮法的详介
筹码就是策。策也作筮。乾卦六个阳爻,每爻三十六策,共二百一十六策;坤卦六个阴爻,每爻二十四策,共百四十四策。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阴爻与阳爻各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二乘以三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一百九十二乘以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策。此二数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
大衍筮法“大衍筮法”简介
筮,即策,是指运用蓍草按照特定规则和要求,得出数字组合。这些数字组合在经过一系列变换后,形成了《易经》中的阴阳卦爻符号。这些符号的组合和变化,结合《易经》卦爻辞中的吉凶信息,成为了决策和谋略的重要依据。大衍筮法的实践过程充满着神秘和智慧。首先,需要选取正确的蓍草,这通常被视为占卜仪式的...
筮法是什么意思
筮法,即占筮的方法,其读音为“shì fǎ”。《易经》的核心组成部分包含了筮法。《周易》原本是一本记录周人占卜实践的书籍,由卦象、卦辞以及爻辞三部分构成。卦辞对卦象进行解释,爻辞则是对爻象的解释。卦爻辞最初是记录占卜结果的文字,经过筛选和整理,保留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形成了《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