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夏代通行《连山易》,商代通行《归藏易》,周代使用《周易》。
背景:
1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世称“三易”。
上文已经叙述,夏代大禹改为家天下之后,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既要体现当代的认知成果以体现政权的“天命所归”,也要吸收前代人的成果以体现继承的合法性。因此大禹吸收洛书的成果作了《九丘》,改进了归藏八卦图作了八索卦图,并以此作了《八索》,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了神农的《连山易》,形成了夏代的《连山易》。夏代《连山易》据记载有8万多字,在古代惜字如金的情况下,这么多字的文献,必定是在对卦象卦爻辞解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大量的各类巫术、占卦、星象内容的大汇编。这套《连山易》在商朝的时候退居二线,到了周朝成为“三易”之一,仍是占卦时对卦象解说的重要参考依据。
战国时期的某位阴阳家术士将《连山易》、《归藏易》的内容提炼吸收汇总,并仿照《周易》的体例给予注解,写成了《古三坟》,被唐朝人发现,被宋朝人公开。战国时期的《筮法》、各地常见的《日书》、流传后世的《奇门遁甲》、直到汉朝马王堆帛书《周易》、京房八卦里还能见到《连山易》的痕迹。道教内部也流传了一部《连山易》,其内容也是占卦为主,哲学性并不突出。以至于孔子等人最初接触到的时候,只将其看作占卦的术士们的参考书而不在意。今天保存在水族巫师后代家族中的《连山蜴》,应该也是在夏代《连山易》基础上经过多年修整完善并与汉族后来发展的占卦成果相交流而成为今天的样子的,也是以占卦内容为主。
要注意的是,古人对“书”的概念与今人不同。由于印刷术的普及,今人眼里的书,一旦写完付诸印刷之后,即可流传世间,很难再改动,除非再版。在没有印刷技术的古代,书只是少数人家的私密玩物。而当时书的流传也不可能普遍地赠予,见到了一本好书,最可能的是借回家里,将其重新抄录。如果抄录的人自己就是读书人,那么就可以想象在抄录的过程中抄书人也会加入自己的理解、改动,乃至注解。
这个感觉和今天有些人做读书笔记的感觉一样,只不过今人不需要再抄书了。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因为理解错误而错抄,因为某种原因而故意错抄,为图方便而用其他文字代替,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自己方便理解的文字来代替……等等这些所谓的“通假”乃至于重新加工的情况都屡见不鲜。因此许多托名于古代帝王的书,不能完全视之为“托名”,也有可能是在最初古代帝王文献的基础上,加工、理解、修缮、完整,最后形成了问世之后的样子。而即便问世了,这书也还是“活”的,还是在流变之中。这就好像希腊哲学故事里的“忒休斯之船”,名字一直没变,结构也在,来源是之前的来源,但内容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了。
换句话说,古人没有版权和知识产权的概念,也没有替他们先人保存书籍内容纯粹性的动机。古人读书当然是怎么对自己有帮助怎么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书里能见到后世的内容。比如在王家台秦简《归藏易》中记录了周代的内容,一点也不令人惊讶。这只能说明被发现的这部竹简是被后人加工过了,并不能推翻《归藏易》在商代被使用的结论。再比如《六韬》里有战国的内容,甚至《孙子》里也有战国的内容,都不奇怪。这些书都属于流传范围不广的作品,很难保证抄书人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修正。毕竟古人读书不是为了保存书,而是为了经世致用。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会陷入“疑古派”的陷坑里,觉得古人什么都是伪造的。
2 《归藏易》在商代
商汤在取代夏朝的时候,也一样要建立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商人自称“大邑商”,蔑称夏人为“西邑”,除了将自己的部落的祖先追溯到黄帝之外,也要找回自己的政治话语权以及对天象的解释权。因此推翻夏代《连山易》,而改回黄帝的《归藏易》就非常能体现自己的合法性。但因为夏代的历法已经非常精密,像五帝时期由于历法混乱而导致失天命的理由就站不住脚,同时商汤也提不出更精密的历法系统,更好办法的是继续使用夏代历法,但是把过年的时间提前。夏代寅月过年,那么商代就要比夏代更早,压你一头,丑月(农历腊月)过年。而丑正是对应了大地,与归藏里坤卦开头相呼应。《连山易》内容浩繁无比,那么《归藏易》就要短小精悍,所以商代《归藏易》只剩下4000多字。
另外,夏代天子自称是太阳的化身,那么商代天子就要更厉害。商汤自称“帝乙”,这个称号可是前无古人,因为帝乙就是帝一、太乙,是上帝北极星的代称,之前可是被祭祀崇拜的天神。《素书》讲,古代治国理念有五个,道德仁义礼。三皇用道(也就是没有有形的理念),五帝用德(也就是遵循历法天象),夏代用仁(也就是争取人心拥戴),商代用义(也就是杀伐征战),周代用礼(也就是秩序规范)。夏代依靠争取人心得到天下,但是最终却被商朝取代。商代人认为夏代的理念太暗弱,因此商代则要用重典,重杀伐。如今天神下到人间,成为人间的神,那么商朝必然要想尽办法维护商王这个“人间神”的权威,因此在商代的祭祀就常见用人来殉葬,其规模非常大,动辄杀死上千人,非常血腥残酷。从商代青铜器普遍怪异吓人的样貌来看,也许也有维护人间神权威的意味。
在血腥暴力的“大邦商”面前,诸多小国是瑟瑟发抖不敢造次的。当“小邦周”的领袖姬昌被逼到绝路,想要自保而奋起一搏时,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是巨大的。因此周文王在被拘禁期间,穷尽一切可能为周代商找理由。在《周易》之中,能够看到周文王反反复复地推演,小小的周国到底要不要起来反叛,到底未来是吉还是凶。
3 《周易》的诞生
由于和商王朝有长期的接触,周文王是知道商王底细的,知道他只是个凡人,并非真的神,因此周文王重塑天命体系的重点,一定不是再沿着商朝的路,不能再过渡神化天子,天德不是以祭祀的祭品多重来体现,而是要回到人心上面来,不能靠严刑峻法,而是要修德爱人。重新拾起夏代的仁德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周朝将自己描述成夏王朝的后代,自己的祖先曾经和大禹共同战斗过。周朝的历法也要压过商朝,要更加体现合法性,在子月过年(农历11月,冬至所在之月)。商朝崇尚《归藏易》,归藏以坤卦为首,这在周王朝的定义里,简直是大逆不道,被称为母鸡打鸣一样的违背天理(牝鸡司晨,是武王伐纣所宣布商纣王的第一大罪)。
在体现周王朝继位合法性的宪法性文件的选择上,周文王仔仔细细地研读前代留下的各种易学,他认为既不能简单的再走《连山易》的老路,也不能重走《归藏易》的邪路,只有从最本源的伏羲八卦里找出路。因此周文王推演的周易,既要体现与夏代的关系,更要从本源伏羲那里找答案,从根本上否定商朝的合法性。
因此在卦图方面周文王选择了代表了家天下合法性的八索卦图,并将伏羲卦图命名为“先天八卦”,八索改名为“后天八卦”,卦序不再以艮起首,而以乾卦起首,以示与伏羲的正统继承关系。而在64卦体系方面,由于伏羲没有推演64卦,所以周文王则是在神农版《连山易》的基础上,回归到伏羲做八卦的本意,用伏羲作先天八卦的方法从两仪开始推演出“先天64卦”,吸收归藏易64卦序的排列逻辑,用更加纯粹更加能体现天命的逻辑推演出一组新的卦序,进而在此基础上按着“仁”的原则为之赋予了新时代的含义,并重新命名了一部分卦,重新对卦象、卦辞、爻辞进行了解读,这就周文王新时代周国特色家天下主义:《周易》。
正是因为有了根本性大法《周易》的合法性支持,周文王才自认为天命所归,敢于在没有与商开战商朝实力仍盛的情况下自立为王,与商分庭抗礼,而天下诸侯三分之二归附周朝。在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在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太史佚辅佐下灭了商朝,但周武王早亡,因此维系周朝天下的重担就落到了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肩上。在太公望、召公奭、太史佚、毕公高等大臣辅助下,周公称王摄政,击败了商朝旧部和周武王兄弟参与的两次叛乱。
为了杜绝新的叛乱并收服商朝旧地的人心,周公在夏代旧都附近选址建立了洛阳城作为新首都,在洛阳驻扎了一支大军以镇抚商朝旧部,并大量分封亲信诸侯国驻扎在交通要道上,进攻商朝残余势力,同时预防叛乱。在文事方面,周公创作出了一整套社会秩序规范体系,将这套体系散布四方,要参与到周朝势力范围内的诸侯国共同遵守,并传授给后代。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
这套礼乐体系中,“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为了解释礼乐的合理性,同时杜绝后人再有反叛之心,周公将周文王所作《周易》加以改动,在夏代尊天命的基础上增加了修德立命的内容,并做了大量的解释性的创作,称为《易象》。
为了保持根本大法的神秘性,这套《易象》只传授给周王王室与鲁国国君后代,成了周王朝内部流传使用的皇室心法,其他人则只能读到具体如何使用《周易》进行占卦的卦辞、爻辞、以及占卦流程(筮法)和按着最简单逻辑排序的卦象词典(帛书《周易》的卦序,还是按着《连山》的卦序排列,目的是查找方便)。后来商朝人的后代孔子读到了《易象》之后爱不释手,曾大为赞叹,感慨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门弟子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今天所见的《彖传》、《大象传》。
4 《周易》与儒家经典
儒家最早是上古的巫师,后来夏朝家天下之后,巫师进入了宗庙管理部门,主管祭祀、占卜,并成为了帝王的顾问与老师。他们就是《礼记》太师、太傅、太保三公的雏形,孔子最擅长的也是礼制。在孔子大量收徒之后,儒家散布开来,成为了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由于儒家最重礼制,因此礼乐、礼乐相关的文件《诗经》、《尚书》、《春秋》,以及礼乐的根源性文件《周易》就成了儒家最重要的核心典籍。
孔子门徒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围绕着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的根本-仁德-对《周易》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整理,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解读《周易》的文本:包括流传到今天的《易传》(又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大象传》、《小象传》、《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以及其他失传的文本,其中例如《二三子问》、帛书《系辞》、《衷》、《要》、《昭力》、《穆和》等在最近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这里面《彖传》、《大象传》是《易象》的主体,《大象传》言重卦的卦象与卦德,《彖传》与《小象传》则在卦象的基础上着重爻象与爻德的发挥。《易象》实际为哲理象数学,哲理是社会科学范畴,象数学是自然科学范畴。传本《周易·说卦传》即是《易象》之象数学的一部分,这部分由于是继承了《连山易》《归藏易》的《说卦传》,所以在宋国(殷商后代,《归藏》)、杞国(夏禹后代,《连山》)以至于各个诸侯国广为流传,故《左传》《国语》筮例中史官占卜主要以卦象推算。
春秋时人人以《易》为卜筮书,唯独孔子发现了《周易》有“古之遗言”。孔子发现了隐藏在《周易》卦爻辞里边的德义,因此强调他与史巫之异。孔子这时走进了周公的精神世界,他触摸到了《周易》的核心。他发现《周易》的卦爻辞并非是卜辞的随意堆砌,而是严格按照六十四卦本身的哲理数学规律演绎出来的,这就是《易象》的法则。如今我们见到的《易传》里就有孔子发现这一规律的心得。《系辞传》说:“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这两句就是讲《彖传》和《象传》的奥妙。
也许是由于讲述《连山易》、《归藏易》核心逻辑的性理的文件已经被商代、周代所销毁,也许是这些文件只能在宋国、杞国国君家族流传而世人无所知,总之春秋时期世面上所能见的《连山易》、《归藏易》和普通的没有《易象》的《周易》一样,都只有占卦的内容,因此逐渐在孔门弟子的筛选下,沦落为纯粹的占卦书,不再成为主流,最终默默无闻,乃至一度被怀疑成伪书而不存在。
小结一下,今人所见的《周易》,被分成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就是文王所重新做的内容,他推演重订六四卦卦序,重新起卦名,占卦辞,爻辞,主要为占卦之用。《易传》则是孔门弟子在《易象》的基础上,以仁为核心,以礼乐为目标,以培养君子为方向,重新解读的充满了哲理性与数理性的文本。这两套体系合在一起,组成了周易完整系统:象、数、理、占。
《周易》笔记11,《周易》的诞生
商汤在取代夏朝时,为了建立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改回黄帝的《归藏易》。商代《归藏易》只剩下4000多字,体现了商汤对天象的解释权以及对天命的追求。3 《周易》的诞生:周文王在被拘禁期间,反复推演,最终形成了周代特色的《周易》。周文王选择代表了家天下合法性的八索卦图,并将其与伏羲卦图结合起来...
《周易》笔记11,《周易》的诞生
战国时期的某位阴阳家术士将《连山易》、《归藏易》的内容提炼吸收汇总,并仿照《周易》的体例给予注解,写成了《古三坟》,被唐朝人发现,被宋朝人公开。战国时期的《筮法》、各地常见的《日书》、流传后世的《奇门遁甲》、直到汉朝马王堆帛书《周易》、京房八卦里还能见到《连山易》的痕迹。道教内部也流传了一部《连...
晨读笔记:《周易》 (11-8)泰卦上爻
学习此爻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泰极而否来,作为一国之君,事先要深刻反省,还可能有挽回的生机,否则大难就要临头。
晨读笔记:《周易》 (11-7)泰卦五爻
(1)帝乙归妹:帝乙,殷高宗,即纣王之父。归,女子出嫁。妹,少女。此说的是:商王帝乙将少女嫁给了周文王。归妹卦亦有此卦辞。(2)祉(zhǐ):《说文》:“祉,福也。”一般是“福祉”连用。[参考译文]六五,帝乙嫁出了自己的妹妹,其妹因下嫁而获得到幸福,这件事很吉祥。《象传》说:“...
晨读笔记:《周易》 (11-5)泰卦三爻
《象传》说:“世上的事没有往而不复还的情况”,这是因为九三处于天地交接之处。[解读]九三居三阳之上,三阴之下,将过于中。泰将极止,否欲来之。世道有退陂之象。故“无平不陂”。三阳爻在下,终究会升上去,三阴爻在上,迟早会降下去。这就是天运循环的规律。当时运不佳时怎么办?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