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明象王弼周易略例诗解

4明象王弼周易略例诗解

题文诗:

言生于象,寻言观象,象生于意,寻象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以明象,得象忘言.

象以存意,得意忘象.蹄以在兔,得兔忘蹄;

筌以在鱼,得鱼忘筌.象生于意,所存非象;

言生于象,所存非言,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立象尽意,而象可忘.重画尽情,而画可忘.

意者义也,义至情深,情深意真,意真至情,

至情至象,至象无象,至言无言,无言无象,

至无至微,至微至精,至精神致,至神至情,

情生万物,情之所至,通无化有,无形无相.

至者尽也,尽者深也,深者至神,至神意真.

正文:

4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1)。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2)。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3)。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4)。意以象尽,象以言著(5)。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6)。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8)。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9)。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10)。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11)。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12)。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13)。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14)。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15)。

(至静至简,至淡至单,至简,至简至易,至易至神,)至无至微(无微不至),至微至静,至无非有非无,易者意也,得意忘象,意者义也,情谊情义,至谊至情,至情至意,至象无象,至言无言,无言无象,情之所至,通无化有,无形无相,)

(1)立象所以表出其意。作其言者,显明其象。若乾能变化,龙是变物,欲明乾象,假龙以明乾。欲明龙者,假言以象龙。龙则象之意也。(2)象以表意,言以尽象。(3)“若言”能生龙,“寻言”可以观龙。(4)乾能明意,寻乾以观其意。(5)意之尽也,象以尽之;象之著也,言以著之。(6)既得龙象,其言可忘;既得乾意,其龙可舍。(7)蹄以喻言,兔以喻象,存蹄得兔,“得兔”“忘蹄”。(8)求鱼在筌,“得鱼”弃筌。(9)蹄以喻言,筌以比象。(10)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11)所存者在意也。(12)所存者在象也。(13)“忘象”“得意”,“忘言”“得象”。(14)弃执而后得之。(15)“尽意”可遗象,“尽情”可遗画。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得同志之心,拔茅之画尽可弃也。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1)。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2)?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3)?而或者定马于乾(4),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5)。一失其原,巧愈弥甚(6)。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7)。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1)征,验也。触逢事类则为象,鱼、龙、牛、马、鹿、狐、鼠之类。大人、君子,义同为验也。(2)《大壮》九三有乾,亦云“羝羊”。《坤》卦无乾,《彖》亦云“牝马”。(3)《遁》无坤,六二亦称牛。《明夷》无乾,六二亦称马。(4)唯执乾为马,其象未弘也。(5)广推金、木、水、火、土为象也。(6)一失圣人之原旨,广为臂喻,失之甚也。(7)失鱼兔,则空守筌蹄;遗健顺,则空说龙马。

     5,辩位(一)

案:《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1),又《系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功异位,亦不及初上,何乎(2)?唯《乾》上九《文言》云:“贵而无位”(3),《需》上六云:“虽不当位”(4)。若以上为阴位邪?则《需》上六不得云不当位也。若以上阳位邪?则《乾》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阴阳处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说当位失位也(5)。然则,初上者,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位也(6)。故《乾》初谓之潜,过五谓之无位,未有处其位,而云潜,上有位,而云无者也。历观众卦,尽亦如之。初上无阴阳定位,亦以明矣。

(1)阴阳居之,不云得失。(2)问其意也。(3)阳居之也。(4)阴居之地。(5)不论当位、失位、凶吉之由。(6)初为始,上为终。施之于人为终始,非禄位之地也。

夫位者,列贵贱之地,待才用之宅也(1)。爻者,守位分之任,应贵贱之序者也(2)。位有尊卑,爻有阴阳。尊者,阳之所处;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为阴位。去初上而论位分,则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亦何得不谓之阳位?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谓之阴位?初上者,体之终始,事之先后也。故位无常分,事无常所。非可以阴阳定也。尊卑有常序,终始无常主(3)。故《系辞》但论四爻功位之通例,而不及初上之定位也。然事不可无终始,卦不可无六爻,初上虽无阴阳本位,是终始之地也。统而论之,爻之所处则谓之位,卦以六爻为成,则不得不谓之六位时成也。

(1)宅,居也。二、四阴贱,小人居之;三、五阳贵,君子居之。(2)各守其位,应之以序。(3)四爻有“尊卑”之序,“终始”无阴阳之常主也。

6, 略例下

凡体具四德者,则转以胜者为先,故曰“元亨,利贞”也(1)。其有先贞而后亨者,亨由于贞也(2)。凡阴阳者,相求之物也。近而不相得者,志各有所存也(3)。故凡阴阳二爻,率相比而无应,则近而不相得(4);有应,则虽远而相得(5),然时有险易,卦有小大(6);同救以相亲,同辟以相疏(7)。故或有违斯例者也。然存时以考之,义可得也(8)。

(1)元为生物之始,春也。亨为会聚于物,夏也。利为和谐品物,秋也。贞能干济于物,冬也。《乾》用此四德,以成君子大人之法也。(2)《离》卦云:“利贞,亨”。(3)《既济》六二与初、三相“近而不相得”,是“志各有所存也”。(4)《比》之六三,无应于上,二四皆非已亲,是“无应,则近而不相得”之例。(5)《同人》六二,志在乎五,是“有应,则虽远而相得”之例。(6)《否》险《泰》易,《遁》小《临》大。(7)《睽》之初九、九四,阴阳非应,俱是睽孤。同处体下,交孚相救,而得悔亡,是“同救”“相亲”。《困》之初六,有应于四,潜身幽谷;九四有应于初,来徐徐,志意怀疑,“同避”金车,两“相疏”远也。(8)或有情伪生,违此例者。存其时,考其验,莫不得之。

   凡《彖》者,统论一卦之体者也。《象》者,各辩一爻之义者也(1)。故《履》卦六三,为为兑之主,以应于《乾》。成卦之体,在斯一爻。故《彖》叙其应,虽危而亨也(2)。《象》则各言六爻之义,明其吉凶之行。去六三成卦之体,而指说一爻之德,故危不获亨而见咥也。(3)《讼》之九二,亦同斯义(4)。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必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义,大有之类是也。卦体不由乎一爻,则全以二体之义明之,丰卦之类是也。

 (1)《彖》统论卦体,《象》各明“一爻之义”。(2)《彖》云:“柔履刚,说而应乎乾,是以‘虎尾,不咥人,亨’”也。(3)六三:“履虎尾,咥人,凶。”《彖》言不咥,《象》言见咥,明爻《彖》其义各异也。(4)《讼·彖》云:“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注云:“其在二乎?以刚而来,正夫群小,断不失中,应斯任矣。”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也。

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也(1)。吉,无咎者,本亦有咎,由吉故得免也(2)。无咎,吉者,先免于咎,而后吉从之也(3)。或亦处得其时,吉不待功,不犯于咎,则获吉也(4)。或有罪自己招,无所怨咎,亦曰无咎。故《节》六三曰:“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此之谓矣。

(1)《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无咎”。若防失其道,则有过咎也。(2)《师》:“贞,丈人吉,无咎”。注云:“兴役动众,无功,罪也,故吉乃免咎”。(3)《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终来,有它吉”之例也。(4)《需》之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注云:“近不逼难,远不后时,履健居中,以待其会,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7,卦略(一)屯。

屯:此一卦,皆阴爻求阳也。《屯》难之世,弱者不能自济,必依于强,民思其主之时也。故阴爻皆先求阳,不召自往。马虽班如,而犹不废,不得其主,无所冯也。初体阳爻,处首居下,应民所求,合其所望,故大得民也(1)。

  蒙:此一卦,阴爻亦先求阳。夫阴昧而阳明,阴困童蒙,阳能发之。凡不识者求问识者,识者不求所告。暗者求明,明者不咨于暗。故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故六三先唱,则犯于为女。四远于阳,则困蒙吝。初比于阳,则发蒙也。

履:《杂卦》曰:“《履》,不处也”。又曰:《履》者,礼也,谦以制礼。阳处阴位,谦也。故此一卦,皆以阳处阴为美也。(2)

  临:此刚长之卦也。刚胜则柔危矣,柔有其德,乃得免咎。故此一卦,阴爻虽美,莫过无咎也。

观之为义,以所见为美者也。故以近尊为尚,远之为吝(3)。

大过者:栋桡之世也。本未皆弱,栋已桡矣。而守其常,则是危而旨扶,凶之道也。以阳居阴,拯弱之义也,故阳爻皆以居阴位为美。济衰救危,唯在同好,则所赡褊矣。故九四有应,则有它吝;九二无应,则无不利也(4)。

遁:小人浸长。难在于内,亨在于外,与《临》卦相对者也。《临》,刚长则柔危;《遁》,柔长故刚遁也(5)。

  大壮:未有违谦越礼能全其壮者也,故阳爻皆以处阴位为美。用壮处谦,壮乃全也;用壮处壮,则触藩矣。

明夷:为暗之主,在于上六。初最远之,故曰“君子于行”。五最近之,而难不能溺,故谓之“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三处明极而征至暗,故曰“南狩获其大首”也(6)。

睽者:睽而通也。于两卦之极观之,义最见矣。极睽而合,极异而通,故先见怪焉,洽乃疑亡也(7)。

  丰:此一卦,明以动之卦也。尚于光显,宣扬发畅者也。故爻皆以居阳位,又不应阴为美。其统在于恶暗而已矣。小暗谓之沛,大暗谓之蔀。暗甚则明尽,未尽则明昧,明尽则斗星见,明微故见昧,无明则无与乎世,见昧则不可以大事。折其右肱,虽左肱在,岂足用乎?日中之盛,而见昧而已,岂足任乎(8)?

(1)江海处下,百川归之;君能下物,万民归之。(2)九五:“夬履,贞厉”。《履》道恶盈,而五处尊位,三居阳位,则见咥也。(3)远为童观,近为观国。(4)《大过》之时,阳处阴位,心无系应为吉。阳得位有应则凶也。(5)《遁》以远时为吉,不系为美。上则肥遁,初则有厉。(6)远难藏明,《明夷》之义。(7)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睽》义见矣。(8)《丰》之为义,贵在光大,恶于暗昧也。
mcxyi 阅读 1 次 更新于 2024-12-25 08:56: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4明象王弼周易略例诗解

题文诗:

言生于象,寻言观象,象生于意,寻象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以明象,得象忘言.

象以存意,得意忘象.蹄以在兔,得兔忘蹄;

筌以在鱼,得鱼忘筌.象生于意,所存非象;

言生于象,所存非言,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立象尽意,而象可忘.重画尽情,而画可忘.

意者义也,义至情深,情深意真,意真至情,

至情至象,至象无象,至言无言,无言无象,

至无至微,至微至精,至精神致,至神至情,

情生万物,情之所至,通无化有,无形无相.

至者尽也,尽者深也,深者至神,至神意真.

正文:

4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1)。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2)。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3)。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4)。意以象尽,象以言著(5)。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6)。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8)。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9)。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10)。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11)。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12)。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13)。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14)。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15)。

(至静至简,至淡至单,至简,至简至易,至易至神,)至无至微(无微不至),至微至静,至无非有非无,易者意也,得意忘象,意者义也,情谊情义,至谊至情,至情至意,至象无象,至言无言,无言无象,情之所至,通无化有,无形无相,)

(1)立象所以表出其意。作其言者,显明其象。若乾能变化,龙是变物,欲明乾象,假龙以明乾。欲明龙者,假言以象龙。龙则象之意也。(2)象以表意,言以尽象。(3)“若言”能生龙,“寻言”可以观龙。(4)乾能明意,寻乾以观其意。(5)意之尽也,象以尽之;象之著也,言以著之。(6)既得龙象,其言可忘;既得乾意,其龙可舍。(7)蹄以喻言,兔以喻象,存蹄得兔,“得兔”“忘蹄”。(8)求鱼在筌,“得鱼”弃筌。(9)蹄以喻言,筌以比象。(10)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11)所存者在意也。(12)所存者在象也。(13)“忘象”“得意”,“忘言”“得象”。(14)弃执而后得之。(15)“尽意”可遗象,“尽情”可遗画。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得同志之心,拔茅之画尽可弃也。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1)。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2)?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3)?而或者定马于乾(4),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5)。一失其原,巧愈弥甚(6)。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7)。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1)征,验也。触逢事类则为象,鱼、龙、牛、马、鹿、狐、鼠之类。大人、君子,义同为验也。(2)《大壮》九三有乾,亦云“羝羊”。《坤》卦无乾,《彖》亦云“牝马”。(3)《遁》无坤,六二亦称牛。《明夷》无乾,六二亦称马。(4)唯执乾为马,其象未弘也。(5)广推金、木、水、火、土为象也。(6)一失圣人之原旨,广为臂喻,失之甚也。(7)失鱼兔,则空守筌蹄;遗健顺,则空说龙马。

     5,辩位(一)

案:《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1),又《系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功异位,亦不及初上,何乎(2)?唯《乾》上九《文言》云:“贵而无位”(3),《需》上六云:“虽不当位”(4)。若以上为阴位邪?则《需》上六不得云不当位也。若以上阳位邪?则《乾》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阴阳处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说当位失位也(5)。然则,初上者,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位也(6)。故《乾》初谓之潜,过五谓之无位,未有处其位,而云潜,上有位,而云无者也。历观众卦,尽亦如之。初上无阴阳定位,亦以明矣。

(1)阴阳居之,不云得失。(2)问其意也。(3)阳居之也。(4)阴居之地。(5)不论当位、失位、凶吉之由。(6)初为始,上为终。施之于人为终始,非禄位之地也。

夫位者,列贵贱之地,待才用之宅也(1)。爻者,守位分之任,应贵贱之序者也(2)。位有尊卑,爻有阴阳。尊者,阳之所处;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为阴位。去初上而论位分,则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亦何得不谓之阳位?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谓之阴位?初上者,体之终始,事之先后也。故位无常分,事无常所。非可以阴阳定也。尊卑有常序,终始无常主(3)。故《系辞》但论四爻功位之通例,而不及初上之定位也。然事不可无终始,卦不可无六爻,初上虽无阴阳本位,是终始之地也。统而论之,爻之所处则谓之位,卦以六爻为成,则不得不谓之六位时成也。

(1)宅,居也。二、四阴贱,小人居之;三、五阳贵,君子居之。(2)各守其位,应之以序。(3)四爻有“尊卑”之序,“终始”无阴阳之常主也。

6, 略例下

凡体具四德者,则转以胜者为先,故曰“元亨,利贞”也(1)。其有先贞而后亨者,亨由于贞也(2)。凡阴阳者,相求之物也。近而不相得者,志各有所存也(3)。故凡阴阳二爻,率相比而无应,则近而不相得(4);有应,则虽远而相得(5),然时有险易,卦有小大(6);同救以相亲,同辟以相疏(7)。故或有违斯例者也。然存时以考之,义可得也(8)。

(1)元为生物之始,春也。亨为会聚于物,夏也。利为和谐品物,秋也。贞能干济于物,冬也。《乾》用此四德,以成君子大人之法也。(2)《离》卦云:“利贞,亨”。(3)《既济》六二与初、三相“近而不相得”,是“志各有所存也”。(4)《比》之六三,无应于上,二四皆非已亲,是“无应,则近而不相得”之例。(5)《同人》六二,志在乎五,是“有应,则虽远而相得”之例。(6)《否》险《泰》易,《遁》小《临》大。(7)《睽》之初九、九四,阴阳非应,俱是睽孤。同处体下,交孚相救,而得悔亡,是“同救”“相亲”。《困》之初六,有应于四,潜身幽谷;九四有应于初,来徐徐,志意怀疑,“同避”金车,两“相疏”远也。(8)或有情伪生,违此例者。存其时,考其验,莫不得之。

   凡《彖》者,统论一卦之体者也。《象》者,各辩一爻之义者也(1)。故《履》卦六三,为为兑之主,以应于《乾》。成卦之体,在斯一爻。故《彖》叙其应,虽危而亨也(2)。《象》则各言六爻之义,明其吉凶之行。去六三成卦之体,而指说一爻之德,故危不获亨而见咥也。(3)《讼》之九二,亦同斯义(4)。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必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义,大有之类是也。卦体不由乎一爻,则全以二体之义明之,丰卦之类是也。

 (1)《彖》统论卦体,《象》各明“一爻之义”。(2)《彖》云:“柔履刚,说而应乎乾,是以‘虎尾,不咥人,亨’”也。(3)六三:“履虎尾,咥人,凶。”《彖》言不咥,《象》言见咥,明爻《彖》其义各异也。(4)《讼·彖》云:“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注云:“其在二乎?以刚而来,正夫群小,断不失中,应斯任矣。”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也。

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也(1)。吉,无咎者,本亦有咎,由吉故得免也(2)。无咎,吉者,先免于咎,而后吉从之也(3)。或亦处得其时,吉不待功,不犯于咎,则获吉也(4)。或有罪自己招,无所怨咎,亦曰无咎。故《节》六三曰:“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此之谓矣。

(1)《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无咎”。若防失其道,则有过咎也。(2)《师》:“贞,丈人吉,无咎”。注云:“兴役动众,无功,罪也,故吉乃免咎”。(3)《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终来,有它吉”之例也。(4)《需》之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注云:“近不逼难,远不后时,履健居中,以待其会,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7,卦略(一)屯。

屯:此一卦,皆阴爻求阳也。《屯》难之世,弱者不能自济,必依于强,民思其主之时也。故阴爻皆先求阳,不召自往。马虽班如,而犹不废,不得其主,无所冯也。初体阳爻,处首居下,应民所求,合其所望,故大得民也(1)。

  蒙:此一卦,阴爻亦先求阳。夫阴昧而阳明,阴困童蒙,阳能发之。凡不识者求问识者,识者不求所告。暗者求明,明者不咨于暗。故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故六三先唱,则犯于为女。四远于阳,则困蒙吝。初比于阳,则发蒙也。

履:《杂卦》曰:“《履》,不处也”。又曰:《履》者,礼也,谦以制礼。阳处阴位,谦也。故此一卦,皆以阳处阴为美也。(2)

  临:此刚长之卦也。刚胜则柔危矣,柔有其德,乃得免咎。故此一卦,阴爻虽美,莫过无咎也。

观之为义,以所见为美者也。故以近尊为尚,远之为吝(3)。

大过者:栋桡之世也。本未皆弱,栋已桡矣。而守其常,则是危而旨扶,凶之道也。以阳居阴,拯弱之义也,故阳爻皆以居阴位为美。济衰救危,唯在同好,则所赡褊矣。故九四有应,则有它吝;九二无应,则无不利也(4)。

遁:小人浸长。难在于内,亨在于外,与《临》卦相对者也。《临》,刚长则柔危;《遁》,柔长故刚遁也(5)。

  大壮:未有违谦越礼能全其壮者也,故阳爻皆以处阴位为美。用壮处谦,壮乃全也;用壮处壮,则触藩矣。

明夷:为暗之主,在于上六。初最远之,故曰“君子于行”。五最近之,而难不能溺,故谓之“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三处明极而征至暗,故曰“南狩获其大首”也(6)。

睽者:睽而通也。于两卦之极观之,义最见矣。极睽而合,极异而通,故先见怪焉,洽乃疑亡也(7)。

  丰:此一卦,明以动之卦也。尚于光显,宣扬发畅者也。故爻皆以居阳位,又不应阴为美。其统在于恶暗而已矣。小暗谓之沛,大暗谓之蔀。暗甚则明尽,未尽则明昧,明尽则斗星见,明微故见昧,无明则无与乎世,见昧则不可以大事。折其右肱,虽左肱在,岂足用乎?日中之盛,而见昧而已,岂足任乎(8)?

(1)江海处下,百川归之;君能下物,万民归之。(2)九五:“夬履,贞厉”。《履》道恶盈,而五处尊位,三居阳位,则见咥也。(3)远为童观,近为观国。(4)《大过》之时,阳处阴位,心无系应为吉。阳得位有应则凶也。(5)《遁》以远时为吉,不系为美。上则肥遁,初则有厉。(6)远难藏明,《明夷》之义。(7)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睽》义见矣。(8)《丰》之为义,贵在光大,恶于暗昧也。

4明象王弼周易略例诗解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4)。意以象尽,象以言著(5)。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6)。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8)。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9)。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10)。象生于意而...

周易略例·明象翻译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

《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无“言”不能“尽意”》注释|译文

《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无“言”不能“尽意”》注释|译文 夫象①者出②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③莫若象,尽象莫若言④。(《周易略例·明象》)【注释】 ①象:指《周易》里表达思想的卦象。②出:产生、表达。③意:意义、思想、思维。④言:指《周易》中解释卦象的语言。

《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得象忘言》注释|译文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①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注释】 ①忘:忘记、抛弃。【译文】 “言”的功能在于得到“象”,所以得到了“象”就可以把“言”忘掉。“象”的功能在于得到“意”,所以得到了“意”,就可以把“象”忘掉。【评说】 在这里,王弼看到了语言...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的意思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意思是事物的产生不是随意性的, 一定有它的道理。原句是“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天地间任何一事物,必有其所以然,而决不是妄然的。这句话出自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王弼哲学中与“道”意义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理”。王弼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