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读国学《易经》的心得 总结 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一
  《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以乾、坤两卦为其总纲领,为天地万物之父母,定天道,辩阴阳,明次序,分四时;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为人类万事生衍之基,定人伦,调阴阳,修身,齐家,安天下。《易经》64卦相连相扣,相依相辅,每卦有名、有象、有辞,有阴阳、有上下、有内外、有时序,有相邻相对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咸卦为全卦31卦,为下经首卦,为人类生衍之本,为人伦纲常之基,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为此,我在此就其对咸卦理解之浅显道理与诸位分享,诚然诚惶诚恐,所言有误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咸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应,然在此我仅言男女。咸为山上有泽之象,阳刚处于阴柔之下,阳下就阴,柔上协刚,以孚天地氤氲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为否卦, 成语 否极泰来即由此而来。此卦有物象寓人伦,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应相合。天地相合万物生,男女相合万事宁。山即艮,泽即兑。山上有泽,即兑上艮下,兑为悦,为说,艮为止,为定。下止上悦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及男女交往过程中,女悦男止,止于性,悦于情;女动男定,动于感,定于礼,故而称为咸。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贫疾,人之大恶所存,皆性情也。情出于性,发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复归安宁,性情乃一动一定之间而已。咸,为无心之感,即你情我愿,无心即无私心奸心,感为互感互通互应。此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为咸之德——发乎情而止于礼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据下经首卦——咸卦之意,将其《诗经·关雎》置其首篇,即为此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男求女之亟。《诗经·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谓感,及同类相求,同声相应也。花之荣荣,鸟之啁啾,虫之唧唧,燕语呢喃,即各求其类,各求同声也。正如诗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二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处,易家在其咸卦中有详尽的描述,对其始终末都有详尽的交代。下面我将就我之理解与见解和大家一同分享,仅供参考。
  首先,我想问诸位一个问题,在恋爱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现象俯拾即是,然而咸卦卦象为山上有泽,山为阳,为男,泽为阴,为女,此寓意为阳下求阴,也可以说是男下求女,而且还是“下”求,此处之“下”我觉得可解释为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隐起阳刚、显出温柔、献殷勤示好,那这样到底有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没有参考价值呢?我说两点:其一,男女天性相异,男天性阳刚、好动、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阴柔、处静、感之慢、情之缓、欲之轻。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缓,缓则相感深,感深则情深,情深则亨顺,亨顺则宜,则久远;女求男,成之速,速则相感浅,浅则情少欲多,欲多则速成速离,故无果而有悔。此处有必要说明,我所言之男女并非仅指性别之男女,应当理解为具有男性特质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质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阴柔处静,而有些女性天生阳刚好动,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于男女天性。故准确的回答应该是阳求阴也,即具有阳性特质的人求具有阴性特质的人。
  咸卦卦辞有云“咸,亨、利、贞,取女吉”,此为咸卦之总纲领,开篇即言男女交往之关键——贞也,即目的纯真,这三个字我觉得应该将其顺序调整为“贞、亨、利”来理解,这三个字为一个循环因果,贞为男女交往之本始,只有目的纯真,才有可能发展亨通顺利,亨通顺利才有可能相互获宜。曾有人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贪恋爱都是耍流氓”,即此处之贞,经过贞、亨,终将会利,此处之利,可用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解释,最为妥当。说娶女而非嫁夫,是言男下求女也。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三
  《周易》堪称我国 文化 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论语述而篇,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易至于韦编三绝,积功力久,发此感慨,再给我五年或十年,在易上更加深入,可以减少犯大的过失。学《周易》贵在能知几,机者念头起动几微之间,心念一动即加以察觉。学《周易》可以趋吉避凶,在念头起处即是非分辨得明,使灾祸有一点端倪时就及早调整心念行为,让灭祸消弭于无形,自然能趋吉避凶,远离大灾大祸。上等智力的人学周易,可以进一步学形而上之道。
  无大过的大过指的是什么?就普通人而言,不是有心犯罪,而是误犯,例如过失、损人等。若就修道的人而言,凡是心不在道,就是大过或无意中说了不合道理的话,或无意中做出令人恼恨的事,就是大过。
  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是天生圣人,圣人方能无过。孔子自认是经过好学而知道圣人之道,既是修养学习来的,偶而难免也会犯无心之过。学周易穷理研几,在心念几微处用功,一生不好的念头,便立即制止,不让这一个恶念迁连不断,现于行为,故无大过。在易系辞下传,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研易就在精微处用心,最精微的地方莫过于念头,在念头处观察。孔子门生中唯有颜渊接近研几的功夫,系辞下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所以孔子曾对鲁哀公、季康子提起在所有学生中,就属颜渊学,他有知几的功夫,能察觉到念头的起动,一有过即时制止,所以能不迁怒、不二过。
  学道之人先学无大过,进一步连小过也要除去。常人一举一动多有犯过。若学着观察念头,恶念一生即予制止,久而久之,可以少犯大过。儒家的经典礼记首篇曲礼是记载委曲说礼之事,食、衣、住、行,各种生活细节都订有规矩,若一举一动不违背曲礼,也可以少犯一些过失。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长期观察的结果。他体悟得天地人事现象背后的隐约轨则,他发现在无穷变化中有一不变的太极,由此而生两仪,两仪再变生四象,四象演化为八卦。再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的发扬诠释,使得蕴藏无限究竟智能的易经,后人可以一登堂奥,一窥天地之妙。我们只要依*玩占观象,从中温故知新,也能领略天地人事间的道理,掌握心念行为,一一复归于礼,自可趋吉避凶,克念作圣。
mcxyi 阅读 1 次 更新于 2024-12-23 04:57: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读国学《易经》的心得 总结 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一
  《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以乾、坤两卦为其总纲领,为天地万物之父母,定天道,辩阴阳,明次序,分四时;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为人类万事生衍之基,定人伦,调阴阳,修身,齐家,安天下。《易经》64卦相连相扣,相依相辅,每卦有名、有象、有辞,有阴阳、有上下、有内外、有时序,有相邻相对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咸卦为全卦31卦,为下经首卦,为人类生衍之本,为人伦纲常之基,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为此,我在此就其对咸卦理解之浅显道理与诸位分享,诚然诚惶诚恐,所言有误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咸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应,然在此我仅言男女。咸为山上有泽之象,阳刚处于阴柔之下,阳下就阴,柔上协刚,以孚天地氤氲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为否卦, 成语 否极泰来即由此而来。此卦有物象寓人伦,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应相合。天地相合万物生,男女相合万事宁。山即艮,泽即兑。山上有泽,即兑上艮下,兑为悦,为说,艮为止,为定。下止上悦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及男女交往过程中,女悦男止,止于性,悦于情;女动男定,动于感,定于礼,故而称为咸。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贫疾,人之大恶所存,皆性情也。情出于性,发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复归安宁,性情乃一动一定之间而已。咸,为无心之感,即你情我愿,无心即无私心奸心,感为互感互通互应。此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为咸之德——发乎情而止于礼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据下经首卦——咸卦之意,将其《诗经·关雎》置其首篇,即为此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男求女之亟。《诗经·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谓感,及同类相求,同声相应也。花之荣荣,鸟之啁啾,虫之唧唧,燕语呢喃,即各求其类,各求同声也。正如诗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二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处,易家在其咸卦中有详尽的描述,对其始终末都有详尽的交代。下面我将就我之理解与见解和大家一同分享,仅供参考。
  首先,我想问诸位一个问题,在恋爱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现象俯拾即是,然而咸卦卦象为山上有泽,山为阳,为男,泽为阴,为女,此寓意为阳下求阴,也可以说是男下求女,而且还是“下”求,此处之“下”我觉得可解释为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隐起阳刚、显出温柔、献殷勤示好,那这样到底有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没有参考价值呢?我说两点:其一,男女天性相异,男天性阳刚、好动、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阴柔、处静、感之慢、情之缓、欲之轻。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缓,缓则相感深,感深则情深,情深则亨顺,亨顺则宜,则久远;女求男,成之速,速则相感浅,浅则情少欲多,欲多则速成速离,故无果而有悔。此处有必要说明,我所言之男女并非仅指性别之男女,应当理解为具有男性特质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质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阴柔处静,而有些女性天生阳刚好动,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于男女天性。故准确的回答应该是阳求阴也,即具有阳性特质的人求具有阴性特质的人。
  咸卦卦辞有云“咸,亨、利、贞,取女吉”,此为咸卦之总纲领,开篇即言男女交往之关键——贞也,即目的纯真,这三个字我觉得应该将其顺序调整为“贞、亨、利”来理解,这三个字为一个循环因果,贞为男女交往之本始,只有目的纯真,才有可能发展亨通顺利,亨通顺利才有可能相互获宜。曾有人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贪恋爱都是耍流氓”,即此处之贞,经过贞、亨,终将会利,此处之利,可用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解释,最为妥当。说娶女而非嫁夫,是言男下求女也。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三
  《周易》堪称我国 文化 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论语述而篇,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易至于韦编三绝,积功力久,发此感慨,再给我五年或十年,在易上更加深入,可以减少犯大的过失。学《周易》贵在能知几,机者念头起动几微之间,心念一动即加以察觉。学《周易》可以趋吉避凶,在念头起处即是非分辨得明,使灾祸有一点端倪时就及早调整心念行为,让灭祸消弭于无形,自然能趋吉避凶,远离大灾大祸。上等智力的人学周易,可以进一步学形而上之道。
  无大过的大过指的是什么?就普通人而言,不是有心犯罪,而是误犯,例如过失、损人等。若就修道的人而言,凡是心不在道,就是大过或无意中说了不合道理的话,或无意中做出令人恼恨的事,就是大过。
  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是天生圣人,圣人方能无过。孔子自认是经过好学而知道圣人之道,既是修养学习来的,偶而难免也会犯无心之过。学周易穷理研几,在心念几微处用功,一生不好的念头,便立即制止,不让这一个恶念迁连不断,现于行为,故无大过。在易系辞下传,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研易就在精微处用心,最精微的地方莫过于念头,在念头处观察。孔子门生中唯有颜渊接近研几的功夫,系辞下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所以孔子曾对鲁哀公、季康子提起在所有学生中,就属颜渊学,他有知几的功夫,能察觉到念头的起动,一有过即时制止,所以能不迁怒、不二过。
  学道之人先学无大过,进一步连小过也要除去。常人一举一动多有犯过。若学着观察念头,恶念一生即予制止,久而久之,可以少犯大过。儒家的经典礼记首篇曲礼是记载委曲说礼之事,食、衣、住、行,各种生活细节都订有规矩,若一举一动不违背曲礼,也可以少犯一些过失。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长期观察的结果。他体悟得天地人事现象背后的隐约轨则,他发现在无穷变化中有一不变的太极,由此而生两仪,两仪再变生四象,四象演化为八卦。再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的发扬诠释,使得蕴藏无限究竟智能的易经,后人可以一登堂奥,一窥天地之妙。我们只要依*玩占观象,从中温故知新,也能领略天地人事间的道理,掌握心念行为,一一复归于礼,自可趋吉避凶,克念作圣。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一 《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以乾、坤两卦为其总纲领,为天地万物之父母,定天道,辩阴阳,明次序,分四时;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为人类万事生衍之基,定人伦,调阴阳,修身,齐家,安天下。《易经》64卦相连相扣,相依相辅,每卦有名、有象、有辞,有阴阳、有上下、有内外、有时序,...

国学经典易经读后感

其实,《易经》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辩证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国早了好几千年,并且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易经不光是辩证法,它是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系统,比当今的网路系统还要大,网路的发明归根到底也是与《易经》有关系的。《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

《易经》 读后感

学习易经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环境所产生的很多现象,然后好好总结研究,改变它,改变了这些现象,让它往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改变了你的"运".唯物主义哲学讲,“命”不可变,“运”是可变的.其实,“运”的不断改变,也能导致小阶段的“命”的改变.阴和阳总是处于一个平衡的阶段,好坏循环往复!学习易经的...

易经:每个人都渴望好运气降临,顺心如意,坚持3个字就可以实现

《易经》有一个核心思想,是:物极必反,事必求中。现代人,做事都好赢,以为只有赢了,自己才是人生大赢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的竞争,无论是赢了,还是输了,你都要付出代价。而“求中”,才是未来竞争的趋势,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生活中,有些人因为一些利益的纠纷,而起矛盾,从此成了...

《易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易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被奉为儒家六经(国学经典)之首的《易经》“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易经》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易经》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