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mcxyi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4-12-25 01:34: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近日先后有两位朋友在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为“你为什么会读不懂《周易》”,一篇为“为什么读不懂易经”,我都已仔细地拜读。虽然我不读《周易》,但是我仍然要针对这个话题说一下我的见解,我的题目就是“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古时候的大儒,或者各家各派得道之人物,往往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周易》,其最后一部著作往往就是为《周易》所作的注释。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各家各派虽殊途但却同归,对自家学说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转而研究周易;二是古人深知《周易》之博大精深,学问积累不到一定程度则不读《周易》,读也读不懂。

我曾经推测,《周易》是百家学说的基础,诸子百家任何一门学说都是通过研究《周易》而得来的,而我们所知道的,其中对《周易》研究最为深刻的是老子和孔子。也只能这么推测,或许古代另有圣贤对《周易》的研究高于老子和孔子,但是,经“焚书坑儒”以及“罢黜百家”的浩劫,这些圣贤学说早已不传于世。后世儒道各家以及百家各派相继者,在深刻研究了自家学说之后,发现对于很多问题,尚不能用现有学问体系完善地将其解开,欲穷其理,则不得不转而研究百家本源——《周易》。西方的很多科学家,在其学术研究的最后阶段,或者在其穷尽学问也不能少有存进的时候,往往开始研究“玄学”,也是这个道理。

前人有很多关于《周易》的注释,当然存世的只是一少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冰山一角,我认为, 年代越久远的《周易》注释和研究,越有价值,其研究成果则越趋于真理 。因为任何一部著作,在其传承过程中均会不同程度地遭到损毁,甚至是失传,古人在抄书过程中,错字漏字甚至漏句都有可能,况且古汉语的表意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发生变化,所以,作为古人研究的基础,越是离成书年代近的《周易》版本,与原著的相似度就越大,同理,其研究结果和注释越趋于准确。

我们知道有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这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篇,根据学界推理,这部书成书年代为东汉末期,可是到了宋朝时,《灵枢》便已经失传。后来是在一个人的私人藏书里发现了《灵枢》八卷,于是赶紧辑出来,即便是这样,存世的《灵枢》八卷也是错误百出,时人不得不将其从新整理后付梓出版。到了明代,《灵枢》又一次失传,后来在朝鲜王国的官库中偶然发现了宋刻本,于是当时的文人又赶紧辑出来,再次整理后才有了现在的《黄帝内经》。而如今存世的这部《黄帝内经》,与原始著作不能说大相径庭,但至少是有很多不同的。根据汉唐书籍记载,《灵枢》原为九卷,可是宋人发现的《灵枢》只有八卷,当时的整理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又续了一卷,所以现在的《灵枢》虽称九卷,则与原始著作之九卷依然有所区别。

之所以在此扒《黄帝内经》的渊源,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存世的古书,其内容与成书之时的内容是存在差异的。那么我们据以研究的《周易》,其内容与原始著作也一定存在差异之处,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不是如何研究《周易》,而是如何对其内容进行鉴别,进行去伪存真,只有将所有内容还复至原貌,才能研究得出真实结果。所以,我才说, 年代越久远的《周易》注释和研究,越有价值,其研究成果则越趋于真理 。

有些古汉语的表意,在经过漫长的时间长河的流逝后,已经完全改变了意思,比如“小姐”这个词,仅仅不到百年时间,意思依然大变,再比如“坟”字,古意是指用土堆积起来的高地,现在专指坟墓,如“江”,古意专指长江,如“走”,古意是指跑的意思。如此等等,不可赘述。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攻,是攻城之攻。已,止也。孔子之意,盖谓攻去异端,则邪说之害止,而正道可行也。”另一种是“攻,术业有专攻之攻,意为专攻于异端,为害也甚。”

那么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你们以为那种是正确的?是不是觉得第一种解释更为贴合我们的认知?

我来告诉大家,第一种是朱元璋的解释,而第二种是朱熹的注释。那么大家以为谁的理解与《论语》原意更为贴切呢?根据我提出的原理: 对于古书,年代越久远的研究注释越趋于真理。 所以我认为朱熹的解释更为合理,虽然朱元璋的理解更符合我们的三观

我们读古文时有两大难题,一是断句,一是鉴别通假及错字。有一次,我读到一篇清宫誊抄档案的影印件,遇到了一句话很难理解。这篇文章是关于一件凶杀案的结案文书,著作时间是清末,其中有这么一句: 不能禁约为匪之犯父兄照例提责 。清末时实行保甲连坐制,一人犯法父兄受刑。最初我将这句断为: 不能禁约为匪之犯,父兄照例提责。 可怎么看都觉得不通顺,于是我试着将“犯”字和“之”字调换了一下顺序,则本句即断为: 不能禁约为匪,犯之父兄照例提责。 如此观之,则豁然通顺。盖因古人抄写,经常错字、漏字,以至调换文字顺序则更为平常。

请大家看这句话: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是不是很神奇?虽然这句话中的字打乱了顺序,但是却并不影响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盖因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语境中,不用仔细观看就能判断出一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我们并没有字斟句酌地去读这句话,只是搭眼看了个大概。而古人有古人的语言环境,在他们那个年代,也只需搭眼一看既能理解当时句子的意思,而经过代代相传代代变化,在古人看来只是搭眼既能理解的文字,我们读起来却好必须字斟句酌。当然,古人也未必能够顺利地读懂现代语言。

一篇文章一本书,你抄我抄大家抄,鉴于书写习惯或为了省力气,又或者原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等原因,往往抄的人不能完全照抄被炒者的言语句子,这就使得书籍在传抄过程中变了样子。所以,宋人在私家藏书中发现的《灵枢》会错误百出。除了官辑,古人抄书的目的大多在于自己拿来学习而非传至于后人,所以又有一些人,在抄书时为了省力气,往往舍弃一些自己已经熟知的内容,又或者抄书人觉得有些内容不靠谱所以私自舍去,或许这就是《灵枢》九卷只传八卷的原因。

因此,说“你为什么读不懂《周易》”,又或者说“为什么读不懂《周易》”就比较好理解了。古今汉字有别,传抄之中又有错,以当代学问强自去理解传世而来又不乏错误之处的《周易》,想读懂,实在太难。

在此我用“太难”二字,说明《周易》不是完全不能读懂的。那么想要去读懂这部著作,就要同古人一样,首先把百家学说其中的一到两家研究透,尽穷其理,直到从这些学说中已经不能吸收到有用的学问后,并且发现诸多以本身学问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时,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去读《周易》了。

当代人,不通经、史、子、集,不读《老庄》、《道德》,而妄想把《周易》读懂,岂不是没学会走路反而去学跑,不建筑基础反而去建大厦吗?在“你为什么读不懂《周易》”这篇文章下面,我跟了帖,正想告诉作者这个道理,我说真的,靠百度百科研究《周易》,真的行不通。

“心技一体”这位朋友将古往今来的《周易》研究分作数派,有看不懂的,有看懂的。看不懂的我们不能说他错,而看懂的也不能说他对。古人研究《周易》,也是发乎自身所学,所以在解释《周易》时便从自己所深刻掌握的领域入手,并且其研究成果也大多都在自己的认知领域范围以内。这更证明了《周易》的博大精深。

“心技一体”这位朋友列了一个能看懂的研究书单,我们来看这些书的作者们。

王弼,魏晋名士,家有藏书万卷,精研《老庄》;孔颖达,孔子嫡孙,作《五经正义》,世之大儒;程颐,程朱理学的创始者,世之大儒。为何他们的注释能看懂?因为这三人不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就是老子学说的精研者,而儒家和道家两派,正是传之于后世并且当代人视之为基础的学说,不管你学的什么专业,这两派都是底子,正因为我们具备道家儒家的基础和底子,与道学儒学乃是一脉相承,所以我们才能看懂他们有关《周易》的研究。

高亨,当代古文字专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黄寿祺,当代国学大师,师从曾国藩再传弟子尚节之;刘大钧,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易学专家;金景芳,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国学大师;吕绍纲,著名易学家,吉林大学古籍研史所教授。以上当代易学大师,不是古文字、古籍研究专家,就是国学大师,是否也能从侧面证明了本文上半部分的分析呢?

鉴于本人学识浅薄,观点偏颇之处还请读者海涵。

推荐阅读本人小说: 《前生债》第一部 墓碑前的玫瑰花

推荐阅读本人系列研究文章: 巨野教案研究(1)

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各家各派虽殊途但却同归,对自家学说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转而研究周易;二是古人深知《周易》之博大精深,学问积累不到一定程度则不读《周易》,读也读不懂。 我曾经推测,《周易》是百家学说的基础,诸子百家任何一门学说都是通过研究《周易》而得来的,而我们所知道的,其中对《周易》研究最为...

劝学篇中为什么不读《周易》

其次,周易更多的是一部哲学著作,价值观不成熟时很容易产生混乱的。

一般人为什么不建议学易经

原因是这两门课太深了,学着学着就入迷,进了又出不来,大大影响了生活。费时费力无论是那些学识渊博的人,还是那些读书不多、文化一般的人,学习《易经》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大多数人都负担不起。毕竟他们还是要为了生计而工作。如果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研究《易经》上,最终也不一定...

我现在读高三,有人说我看多了那些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有《周易》类,心理学类的书不好!

1、儒家思想,用来修身正己是可以的,但是儒家思想主要是强调“礼”。看多了,会束缚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2、道家思想,我不建议你现在看,因为道家思想比较深奥,它要求的不是字面理解,要你去领悟“道”原理与变化。你一个没有社会实践的学生,领悟道家思想,是非常难的。所以我建议你到大学或以后有...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看易经?

另外就《易经》的玄学来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的也很多,我的学生当中就有在读几位大学生,还有一位是研究生在读。博士,博士后都有。所以喜欢的人也有。这个问题不如这么问:现在的年轻人对玄学是什么态度。历史渊源 易经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