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的那位周公、孔孟口中的圣人,到底什么来头?

当一个人物的活动,对其所在环境或社会的历史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而被载入史册时,他就成了所谓的"历史人物"。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但为什么说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呢?
在上古时代,人们多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聚居。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用来进行文字记录的途径和资源又非常之少,因此往往把一个氏族所取得的成就,归结在氏族首领一个人身上,使氏族首领成为今人眼中看似无所不能、亦人亦神的形象,我们今天所知的华夏早期文化中的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形象,莫不如此。而真正以一己之智慧,奠基了我国三千年文明底色的个人,非周公莫属。
周公,何许人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读过《论语》的人们一定记得,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孔子终其一生所致力于恢复的"周礼",就是由周公创制的。也正由于孔子常常梦到周公,并在梦中向周公请教,也才有了“周公解梦”之说。《尚书·大传》曾把周公的功劳具体概括为: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其中,"救乱"、"克殷"和"践奄"指的都是平定三监之乱(后文会提到),"建侯卫"指建立分封制,"营成周"指营建新都洛邑,"制礼乐"是说周公制礼作乐,"致政成王"就是周公摄政七年后,把政权交给周成王。
我们对周公其实也不算太陌生。周公名旦,是武王的亲弟弟,不但辅佐武王伐纣,而且在武王去世后,又无视流言蜚语地忠心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直到成王亲政,这是我们了解周公的最流行的版本。
通过孔子及其儒家集团对周公的"大力推广",周公成为了与黄帝、尧、舜、禹、商汤、文王和武王并列的"圣人",被尊为儒家的"元圣"。但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周公虽然是其中唯一不是"大领导"的人,但却是一个完全能够以充分、可信的文字记载支撑起来的真实的"人"。这一点,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老早就看出来了。他说:
"中国古史所传述之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其人其事,传说之色彩常胜于纪实。若论人物个性在中国历史上这明显表现,而具有真实重大影响者,则应自周公始。"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
周公凭什么坐上中国"历史人物"的第一把交椅?
首先,从影响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经过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周朝的建立始于武王伐纣,而且武王伐纣,只带了三千"虎贲之士",加上敌军临阵溃散,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占了商的都城朝歌,纣王也觉得没面子,登上鹿台,穿珠戴玉,放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史记·周本纪》
听上去是不是很轻松?
如果真以为周朝这么容易就建成了,那就太天真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伐纣之后,这个新生的政权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可能被赶出朋友圈,甚至被封号。
周武王身体不好,英年早逝,本想把王位传给辅佐自己伐纣的弟弟周公,但被周公拒绝了,说是要辅佐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周成王。
武王伐纣之后,并没有立刻将商人的势力赶尽杀绝,也没有杀掉纣王的儿子以"永绝后患",反而以怀柔之心,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殷地,让他来治理殷商遗民,并将自己的兄弟管叔、霍叔、蔡叔安排在附近,以期对武庚予以挟制,史称"三监"。结果武王去世不久,"三监"因嫉妒周公的摄政之位,便一起勾结武庚,武庚又串通了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一起作乱,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周公果断东征,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
这次平叛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武庚、管叔等几个"匪首",稳定了周王室的政权在当时方国林立的不稳定世界中的地位;而且周公还"顺便"消灭了武庚的几个本来不相干的"帮凶",也就是东夷——徐、奄、薄姑等几个国家,这就使得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远大于原来的殷商,更远超克商之前的周室,这大概是文王和武王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其次,从周朝稳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周公采取的分封制,不但稳定了周朝统治,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周公二次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必然要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反对势力再次作乱。周公所采取的措施,便是我们今天仿佛都知道,又仿佛不那么知道的分封制。[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后文提到的礼乐制,今后都会有专文介绍,敬请期待。]
周公就像一名弓箭手一样,把姬姓子弟,和对于周王室有大功的功臣们,有目的地分"射"到各个战略要地,让他们为了自己和子孙的福祉,以包括但不限于武力的方式去征服当地的原住民,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国”。
这些战略要地,可能是周公在刚刚结束的"二次东征"之中打下来的,也可能是之前仅仅声称"宗周"但并没有实际行动表示的,还可能原本就是"无主"的飞地,但周公看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说白了,就是派一批信得过的人去"开荒"。
分封出去的,不仅有未来拱卫王室的各个新国的首领,还有相当一部分殷商的遗民。通过分封,周公绝顶聪明地把原来殷商遗民的格局彻底打散,让他们分散地跟着新的主人,也就是姬姓子弟去陌生的地方建功立业,不但最大程度地消弭了殷商故旧再度联合反周的可能性,而且还无意间促进了周人、商人与"夷人"之间的大融合(当时尚没有"民族融合"这个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公才是西周三百年天下的真正的缔造者,因为无论二次东征也好,分封诸侯也好,决策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最后,从文化传承和文明进化的角度来说,周公创制的宗法、礼乐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
儒家被看作是礼乐文化的代言人,因此他们把制礼作乐的周公尊为"元圣",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把"分封制"看做西周初期对国民"工作"上的事务性安排,谁到哪里,做什么;那么"礼乐制"就是对包括上至天子下至奴隶的所有人的身份及其行为规范的进一步明确。
那时候的"礼",相当于现在的制度性、法律性的行为规范,什么等级的人,在什么样的场合,应当有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得体的,都因为礼乐制的出现而有了具体的安排。五百年后的孔子所一心向往和想恢复的,便是周公制定的这套礼乐制度。也是因为对礼乐的推崇,孔子和后来兴起的儒家在我国历史上占尽了风光,在近代以来又被批的一文不值几近"断线"。
尽管现在听上去,"礼乐制"显得无比呆板,像一个个方格子一样,把人安顿在里面,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缺少自由。但在三千年前,距离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还有五百年的时候,周公却已经为他的子民提供了一整套安身立命的哲学!难怪有人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作为"圣人"的周公
孟子对公都子说,大禹治水,周公兼并夷狄,和孔子作《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三位圣人。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钱穆先生将其解读为,大禹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能够战胜自然的天下之人;周公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有家国归属的人;孔子则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能够接受教化的人。
"盖孟子之意,自有禹,而后有此人类之天下;自有周公,而后有此人类之中国;自有孔子,而后有此人类之教化;则周公之所以为圣,而其在中国历史上之真实地位,亦即据孟子之言而可想见其大概矣。"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从影响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经过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从周朝稳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周公采取的分封制,不但稳定了周朝统治,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从文化传承和文明进化的角度来说,周公创制的宗法、礼乐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而言,周公作为我国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都实至名归,无可指摘。
mcxyi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4-12-24 02:43: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当一个人物的活动,对其所在环境或社会的历史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而被载入史册时,他就成了所谓的"历史人物"。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但为什么说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呢?
在上古时代,人们多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聚居。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用来进行文字记录的途径和资源又非常之少,因此往往把一个氏族所取得的成就,归结在氏族首领一个人身上,使氏族首领成为今人眼中看似无所不能、亦人亦神的形象,我们今天所知的华夏早期文化中的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形象,莫不如此。而真正以一己之智慧,奠基了我国三千年文明底色的个人,非周公莫属。
周公,何许人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读过《论语》的人们一定记得,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孔子终其一生所致力于恢复的"周礼",就是由周公创制的。也正由于孔子常常梦到周公,并在梦中向周公请教,也才有了“周公解梦”之说。《尚书·大传》曾把周公的功劳具体概括为: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其中,"救乱"、"克殷"和"践奄"指的都是平定三监之乱(后文会提到),"建侯卫"指建立分封制,"营成周"指营建新都洛邑,"制礼乐"是说周公制礼作乐,"致政成王"就是周公摄政七年后,把政权交给周成王。
我们对周公其实也不算太陌生。周公名旦,是武王的亲弟弟,不但辅佐武王伐纣,而且在武王去世后,又无视流言蜚语地忠心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直到成王亲政,这是我们了解周公的最流行的版本。
通过孔子及其儒家集团对周公的"大力推广",周公成为了与黄帝、尧、舜、禹、商汤、文王和武王并列的"圣人",被尊为儒家的"元圣"。但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周公虽然是其中唯一不是"大领导"的人,但却是一个完全能够以充分、可信的文字记载支撑起来的真实的"人"。这一点,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老早就看出来了。他说:
"中国古史所传述之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其人其事,传说之色彩常胜于纪实。若论人物个性在中国历史上这明显表现,而具有真实重大影响者,则应自周公始。"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
周公凭什么坐上中国"历史人物"的第一把交椅?
首先,从影响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经过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周朝的建立始于武王伐纣,而且武王伐纣,只带了三千"虎贲之士",加上敌军临阵溃散,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占了商的都城朝歌,纣王也觉得没面子,登上鹿台,穿珠戴玉,放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史记·周本纪》
听上去是不是很轻松?
如果真以为周朝这么容易就建成了,那就太天真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伐纣之后,这个新生的政权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可能被赶出朋友圈,甚至被封号。
周武王身体不好,英年早逝,本想把王位传给辅佐自己伐纣的弟弟周公,但被周公拒绝了,说是要辅佐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周成王。
武王伐纣之后,并没有立刻将商人的势力赶尽杀绝,也没有杀掉纣王的儿子以"永绝后患",反而以怀柔之心,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殷地,让他来治理殷商遗民,并将自己的兄弟管叔、霍叔、蔡叔安排在附近,以期对武庚予以挟制,史称"三监"。结果武王去世不久,"三监"因嫉妒周公的摄政之位,便一起勾结武庚,武庚又串通了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一起作乱,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周公果断东征,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
这次平叛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武庚、管叔等几个"匪首",稳定了周王室的政权在当时方国林立的不稳定世界中的地位;而且周公还"顺便"消灭了武庚的几个本来不相干的"帮凶",也就是东夷——徐、奄、薄姑等几个国家,这就使得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远大于原来的殷商,更远超克商之前的周室,这大概是文王和武王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其次,从周朝稳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周公采取的分封制,不但稳定了周朝统治,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周公二次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必然要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反对势力再次作乱。周公所采取的措施,便是我们今天仿佛都知道,又仿佛不那么知道的分封制。[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后文提到的礼乐制,今后都会有专文介绍,敬请期待。]
周公就像一名弓箭手一样,把姬姓子弟,和对于周王室有大功的功臣们,有目的地分"射"到各个战略要地,让他们为了自己和子孙的福祉,以包括但不限于武力的方式去征服当地的原住民,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国”。
这些战略要地,可能是周公在刚刚结束的"二次东征"之中打下来的,也可能是之前仅仅声称"宗周"但并没有实际行动表示的,还可能原本就是"无主"的飞地,但周公看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说白了,就是派一批信得过的人去"开荒"。
分封出去的,不仅有未来拱卫王室的各个新国的首领,还有相当一部分殷商的遗民。通过分封,周公绝顶聪明地把原来殷商遗民的格局彻底打散,让他们分散地跟着新的主人,也就是姬姓子弟去陌生的地方建功立业,不但最大程度地消弭了殷商故旧再度联合反周的可能性,而且还无意间促进了周人、商人与"夷人"之间的大融合(当时尚没有"民族融合"这个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公才是西周三百年天下的真正的缔造者,因为无论二次东征也好,分封诸侯也好,决策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最后,从文化传承和文明进化的角度来说,周公创制的宗法、礼乐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
儒家被看作是礼乐文化的代言人,因此他们把制礼作乐的周公尊为"元圣",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把"分封制"看做西周初期对国民"工作"上的事务性安排,谁到哪里,做什么;那么"礼乐制"就是对包括上至天子下至奴隶的所有人的身份及其行为规范的进一步明确。
那时候的"礼",相当于现在的制度性、法律性的行为规范,什么等级的人,在什么样的场合,应当有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得体的,都因为礼乐制的出现而有了具体的安排。五百年后的孔子所一心向往和想恢复的,便是周公制定的这套礼乐制度。也是因为对礼乐的推崇,孔子和后来兴起的儒家在我国历史上占尽了风光,在近代以来又被批的一文不值几近"断线"。
尽管现在听上去,"礼乐制"显得无比呆板,像一个个方格子一样,把人安顿在里面,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缺少自由。但在三千年前,距离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还有五百年的时候,周公却已经为他的子民提供了一整套安身立命的哲学!难怪有人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作为"圣人"的周公
孟子对公都子说,大禹治水,周公兼并夷狄,和孔子作《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三位圣人。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钱穆先生将其解读为,大禹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能够战胜自然的天下之人;周公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有家国归属的人;孔子则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能够接受教化的人。
"盖孟子之意,自有禹,而后有此人类之天下;自有周公,而后有此人类之中国;自有孔子,而后有此人类之教化;则周公之所以为圣,而其在中国历史上之真实地位,亦即据孟子之言而可想见其大概矣。"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从影响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经过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从周朝稳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周公采取的分封制,不但稳定了周朝统治,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从文化传承和文明进化的角度来说,周公创制的宗法、礼乐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而言,周公作为我国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都实至名归,无可指摘。

解梦的那位周公、孔孟口中的圣人,到底什么来头?

"盖孟子之意,自有禹,而后有此人类之天下;自有周公,而后有此人类之中国;自有孔子,而后有此人类之教化;则周公之所以为圣,而其在中国历史上之真实地位,亦即据孟子之言而可想见其大概矣。"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从影响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经过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从周...

「 ”奉天承运”的思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西周"天命观"浅释

在"重新认识西周"专题系列的前五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周人的起源和他们的祖先后稷他出生就被抛弃,却气质非凡,精通农事,后成周朝祖先、社稷之神 介绍过西周的总体设计者周公其人解梦的周公、孔孟眼中的圣人,如何成为我国第一位「 ”历史人物”?, 介绍过被周公分封的数以百计的诸侯国从"多而小"向"少而强",并逐...

先秦人物的身份“鄙视链,爵位是如何从五级变成二十级的?

在“重新认识西周”这个专题的前几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周公其人(解梦的周公、孔孟眼中的圣人,如何成为我国第一位“历史人物”?),介绍过被周公分封的数以百计的诸侯国从“多而小”向“少而强”,并逐步走向统一帝国的演变历程(我国"统一"的传统来自哪...

初拜曲阜周公庙

        2018年11月25日在参观颜回庙(孔子最得意弟子)之后,一路向东出鲁城,徒步约3公里来到周公庙,拜谒这位连孔老夫子都无比崇敬的周代圣人。        周公--姓姬,名旦。我国西周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仁爱而孝顺。因其采...

求周公解梦 我梦见观音

你首先对失去联系的男友感到担心和焦虑 其次,你潜意识里认为你的男友也是有些问题的,可能有一些人劝过你们分了吧,而你的男友对此一直不屑...你的潜意识更倾向于分手是正确的选择,至于观音,你只是比较迷信神佛吧,其实他是你朋友的化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