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二因缘什么意思 谁能解释的 详细一点 谢谢

十二因缘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南传上座部对缘起的解释:

1.缘于“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而产生“ 行” (造作诸业)。
2.缘于“行”(造作诸业)而产生“ 识” (业识)。
3.缘于“识”(业识)而产生“ 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4.缘于“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产生“ 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
5.缘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 触” (外境接触)。
6.缘于“触”(外境接触)而产生“ 受” (苦、乐的感受)。
7.缘于“受”(苦、乐的感受)而产生“ 爱” (对境生爱欲)。
8.缘于“爱”(对境生爱欲)而产生“ 取” (追求造作)。
9.缘于“取”(追求造作)而产生“ 有”(业因完成)。
10.缘于“有”(业因完成)而产生“ 生” (在受于身)。
11.缘于“生”(在受于身)而产生“ 老死” (未来身之老死)。

说一切有部对缘起的解释:

1.无明,过去世 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 真如本性,所以叫无明。
2.行,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3.识,其中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4.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
5.六入,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叫做六入,即 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6.触,出胎以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 六尘,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叫作触。(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7.受,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境界,但是未能起贪淫之心,叫作受。
8.爱,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
9.取,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到处追求五尘境,叫作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10.有,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积集牵引,产生三有的结果,叫作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11.生,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未来世还在 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12.老死,指在未来世受生之后, 五蕴之身,成熟后又开始败坏,叫作老死。(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大乘佛教对缘起的解释: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几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指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没有这十二因缘。从深层次的 禅定中观察,色即是空(空性亦名如来藏),空即是色,十二因缘也只是空相而已,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无明,也没有老死,在这一层次上,既然它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去穷尽或者消灭它们了。

资料来源: 维 基 百 科
mcxyi 阅读 1 次 更新于 2024-12-24 11:21: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十二因缘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南传上座部对缘起的解释:

1.缘于“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而产生“ 行” (造作诸业)。
2.缘于“行”(造作诸业)而产生“ 识” (业识)。
3.缘于“识”(业识)而产生“ 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4.缘于“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产生“ 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
5.缘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 触” (外境接触)。
6.缘于“触”(外境接触)而产生“ 受” (苦、乐的感受)。
7.缘于“受”(苦、乐的感受)而产生“ 爱” (对境生爱欲)。
8.缘于“爱”(对境生爱欲)而产生“ 取” (追求造作)。
9.缘于“取”(追求造作)而产生“ 有”(业因完成)。
10.缘于“有”(业因完成)而产生“ 生” (在受于身)。
11.缘于“生”(在受于身)而产生“ 老死” (未来身之老死)。

说一切有部对缘起的解释:

1.无明,过去世 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 真如本性,所以叫无明。
2.行,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3.识,其中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4.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
5.六入,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叫做六入,即 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6.触,出胎以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 六尘,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叫作触。(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7.受,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境界,但是未能起贪淫之心,叫作受。
8.爱,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
9.取,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到处追求五尘境,叫作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10.有,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积集牵引,产生三有的结果,叫作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11.生,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未来世还在 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12.老死,指在未来世受生之后, 五蕴之身,成熟后又开始败坏,叫作老死。(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大乘佛教对缘起的解释: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几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指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没有这十二因缘。从深层次的 禅定中观察,色即是空(空性亦名如来藏),空即是色,十二因缘也只是空相而已,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无明,也没有老死,在这一层次上,既然它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去穷尽或者消灭它们了。

资料来源: 维 基 百 科

《三藏法数》有这样的解释: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 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天台宗立意稍深一点。
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依缘而生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若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据台宗,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顺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

 宁玛派据自宗见地,对十二因缘有比较特别的观点。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述说如下——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由是迷失于轮回,其流转次第,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然而欲解释此流转,却须知轮回的“因”与“缘”。说为“三无明”及“四缘”。
  近代莲花业缘力尊者解释道——三无明为“一味自因无明”、“俱生无明”、“遍计无明”。
  不能了知“本始清净根本觉”之如实自性(即不能了知根本觉为本始清净),是为“一味自因无明”。
  一切法皆为法尔显现,不待造作始显现,且无自性,若于此不能体悟,是为“俱生无明”。
  有情不能证悟力用及寻伺为无自性,实为自体性与自力,于是即堕能所二边。起遍计云:“我由彼生”、“彼由我生”等等,是为“遍计无明”。
  是故由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至于轮回之“四缘”,则为——
  不能了悟自体性之俱生无明,即是“因缘”。
  外生显现为五种光,即“所缘缘”。
  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乃“增上缘”。
  成寻伺而堕入能、所边见,由是离光明界而陷入异熟习气,此为“等无间缘”。
  由是十二因缘之顺次流转可解释如下——
  无明——三无明生起,由是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行——形成轮回之四缘。
  识——由“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色。
  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
  触——“六根”所缘六尘(外境)。
  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受。
  爱——由“受”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追求。
  有——由“取”而造作种种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轮回之因缘已成。
  生——由“有”故,令有情生诸趣中。
  老死——由“生”而有老年及死亡。
  有情于出生至死亡,为十二因缘之顺次推动。然临死时
(外呼吸断绝前后,直至死亡前)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细分消散,却为十二因缘之逆行。于是种种幻象显现皆随之而空,生起本净,随即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实为涅槃缘起的显现。无奈有情不能当下证悟此胜义自性,由是又复顺行十二因缘而堕轮回。
  由上所述,即可知宁玛派中有法的依据。除中有法外,一切法轨皆著重于光明的修习,实旨在令行人能在“法性中有”时,依“老死尽则生尽”、“生尽则有尽”……以至“行尽(轮回四缘尽)则无明尽”,此十二因缘逆行而得解脱于法性光明之中。

 ------------ 《密宗名相》

因缘好像台球,一只球撞击另一只球,再撞击下一只球。。。。
无明缘行。。。。。。。。生缘老死。

善友,意在言外,妙难思意,自己有悟处落实修证就是如法。祝您六时吉祥!

十二因缘,环环相扣,形成生死轮回。斩断任一环节,皆可解脱。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述说如下——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由是迷失于轮回,其流转次第,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然而欲解释此流转,却须知轮回的“因”与“缘”。说为“三无明”及“四缘”。
  近代莲花业缘力尊者解释道——三无明为“一味自因无明”、“俱生无明”、“遍计无明”。
  不能了知“本始清净根本觉”之如实自性(即不能了知根本觉为本始清净),是为“一味自因无明”。
  一切法皆为法尔显现,不待造作始显现,且无自性,若于此不能体悟,是为“俱生无明”。
  有情不能证悟力用及寻伺为无自性,实为自体性与自力,于是即堕能所二边。起遍计云:“我由彼生”、“彼由我生”等等,是为“遍计无明”。
  是故由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至于轮回之“四缘”,则为——
  不能了悟自体性之俱生无明,即是“因缘”。
  外生显现为五种光,即“所缘缘”。
  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乃“增上缘”。
  成寻伺而堕入能、所边见,由是离光明界而陷入异熟习气,此为“等无间缘”。
  由是十二因缘之顺次流转可解释如下——
  无明——三无明生起,由是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行——形成轮回之四缘。
  识——由“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色。
  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
  触——“六根”所缘六尘(外境)。
  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受。
  爱——由“受”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追求。
  有——由“取”而造作种种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轮回之因缘已成。
  生——由“有”故,令有情生诸趣中。
  老死——由“生”而有老年及死亡。
  有情于出生至死亡,为十二因缘之顺次推动。然临死时 (外呼吸断绝前后,直至死亡前)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细分消散,却为十二因缘之逆行。于是种种幻象显现皆随之而空,生起本净,随即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实为涅槃缘起的显现。无奈有情不能当下证悟此胜义自性,由是又复顺行十二因缘而堕轮回

向你推荐视频“超越轮回”。可以搜索出来的。
此视频没有掺杂什么邪说,都是正信的佛法。里面有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解说十二缘起。

佛家的十二因缘是怎么回事?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

谁能用通俗语言解释佛教十二缘支?

“十二因缘法”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一大苦聚。”我们常说:“佛法是讲因果的”,而佛所说的“因果法”是很深的道理跟智慧,这因果法是出于那里?即是出于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

12因缘是什么意思

十二因缘,即十二缘起支,是佛教中阐述因果关系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种循环因果的关系模式,其中每一个环节既是前一个环节的结果,又是下一个环节的原因。这种因果链条被形象地描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意味着由于某个条件的存在,另一个条件才会出现;同样,当某个条件消失,相关的结果也...

佛教所谓的十二因缘

佛教中的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命如何形成及其如何解脱痛苦的理论。这十二个环节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1. 无明,指的是对佛教真理的无知和迷惘。2. 行,是基于无明而产生的行为和习惯。3. 识,是指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体。4. 名色,即个体的形态...

佛说 十二因缘的原因

您好!十二因缘是一句佛教梵语。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