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白话文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mcxyi 阅读 5 次 更新于 2024-12-24 10:38: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白话】《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白话】《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白话】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白话】《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白话】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白话】《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白话】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白话】《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白话】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白话】《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白话】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白话】《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白话】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白话】《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白话】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白话】《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第二卦:《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白话】《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白话】《象辞》说: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白话】初六, 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白话】《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说明阴气开始凝聚;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迎来冰雪的季节。
六二,直方大,不习 无不利。
【白话】六二,正直,端正,广大,具备这样的品质,即使不学习 也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 无不利",地道光也。
【白话】《象辞》说:六二爻若是出现变化的话,总是表现出正直、端正的性质。"即使不学习 也不会有什么不利",是因为地德广大,包容万物的缘故。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白话】六三,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如果辅佐君主,能克尽职守,功成不居。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白话】《象辞》说:"胸怀才华而不显露",是要把握时机才发挥,"如果辅佐君主",必能大显身手,一展抱负。
六四 ,括囊,无咎无誉。
【白话】六四 ,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这样虽得不到称赞,但也免遭祸患。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白话】《象辞》说:"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可以免遭祸患",说明小心谨慎从事,是不会有害的。
六五,黄裳,元吉。
【白话】六五,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白话】《象辞》说:"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是因为黄色代表中,行事以中道为准则,当然是吉祥的。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白话】上六,阴气盛极,与阳气相战郊外,天地混杂,乾坤莫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白话】《象辞》说:"阴气盛极,与阳气相战于郊外",说明阴气已经发展到尽头了。
用六,利永贞。
【白话】"用六"这一爻,利于永远保持中正。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白话】《象辞》说:用六的爻辞说"利于永远保持中正",即是指阴盛到了极点就会向阳转化。
第三卦:《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白话】《屯卦》象征初生:元始,亨通,和谐,贞正。不要急于发展,首先要立君建国。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白话】《象辞》说:《屯卦》的卦象是震(雷)下坎(水)上,为雷上有水之表象,水在上表示雨尚未落,故释为云。云雷大作,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故《屯卦》象征初生。这里表示天地初创,国家始建,正人君子应以全部才智投入到创建国家的事业中去。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白话】初九,万事开头难,在初创时期困难特别大,难免徘徊不前,但只要能守正不阿,仍然可建功立业。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白话:《象辞》说:"虽然徘徊不前,但志向和行为纯正。只要能下定决心,深入基层,仍然会大得民心的。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后才生育。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白话】《象辞》说:六二爻之所以出现困难,是由于阳刚一方所造成的。"婚后十年才生育",是很反常的现象。
六三,即主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白话】六三,追逐鹿时,由于缺少管山林之人的引导,致使鹿逃入树林中去。君子此时如仍不愿舍弃,轻率地继续追踪,则必然会发生祸事。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白话】《象辞》说:"追逐鹿缺少管山林之人引导",是因为获鹿之心过于急切。君子应及时放弃,否则必有祸事或导致穷困。
六四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白话】六四 ,四马前进,步调不一,但如坚定不移地去求婚,则结果必然是吉祥顺利的。
《象》曰:求而往,明也。
【白话】《象辞》说:"坚定不移地去追求,是明智之举。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白话】九五,只顾自己囤积财富而不注意帮助别人,是很危险的,那样做,办小事虽有成功的可能,但办大事则必然会出现凶险。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白话】《象辞》说:"只顾自己囤积财富而不注意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即使想有所作为,其前景也不大光明。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白话】上六,四马前进,步调不一,进退两难,悲伤哭泣,泣血不止。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白话】《象辞》说:"悲伤哭泣,泣血不止",这种状况怎能维持长久呢?
第四卦:《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白话】《蒙卦》象征启蒙:亨通。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利于守正道。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白话】《象辞》说:"《蒙卦》的卦象是坎(水)下艮(山)上,为山下有泉水之表象,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先必须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白话】初六,要进行启蒙教育,贵在树立典型,以便防止罪恶发生;如不专心求学,而是急功冒进,将来必然会后悔。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白话】《象辞》说:用树立典型的办法来进行启蒙教育,是为了确立正确的法度,以便遵循。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白话】九二,周围都是上进心很强的蒙童,希望获得知识,这是很吉利的。如果迎娶新媳妇,也是吉祥的。由于渴望接受教育,上进心很强,所以连孩子们已经能够治家了。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白话】《象辞》说:"由于渴望接受教育,上进心很强,所以连孩子们都已经能够治家了",这是因为刚柔相济,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的结果。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白话】六三,不能娶这样的女子,她的心目中只有美貌的郎君,不能守礼仪,也难以保住自己的节操,娶这样的女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白话】《象辞》说:"不能娶这个女子",主要是指这个女子的行为是不合乎礼仪的,即这个女子没有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
六四 ,困蒙,吝。
【白话】六四 ,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利于接受启蒙教育,因而孤陋寡闻,结果是不大好的。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白话】《象辞》说:"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利于接受启蒙教育",是因为疏远有真才实学的老师。
六五,童蒙,吉。
【白话】六五,蒙童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这是很吉祥的。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白话】《象辞》说:"蒙童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这是很吉祥的",这是因为蒙童对老师采取了谦逊的态度。蒙童谦逊,则老师乐教,其教育结果自然是比较有效的,当然也是吉祥的。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白话】上九,启蒙教育要及早实行,要针对蒙童的缺点,先发治人。不要等到蒙童的问题彻底暴露再去教育,而要防患于未然,事先进行启蒙教育。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白话】《象辞》说:"启蒙教育要及早实行,要针对蒙童的缺点,先发治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和蒙童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治病救人、上下一心的目的。
第五卦:《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白话】《需卦》象征等待: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光明正大,做事才会亨通顺利,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出外远行,渡过宽阔的河流会很顺利。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白话】《象辞》说:《需卦》的卦象是乾(天)下坎(水)上,为水在天上之表象。水汽聚集天上成为云层,密云満天,但还没有下雨,需要等待;君子在这个时候需要吃喝,饮酒作乐,即在等待的时候积蓄力量。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白话】初九,在郊外等待,必须有恒心,长久耐心地静候时机,不会有什么祸患。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白话】《象辞》说:"在郊外等待",表明不能冒险轻率前行;"长久耐心地等候时机,不会有什么祸患",表明没有偏离正道,没有偏离天地恒常之理。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白话】九二,在沙滩上等待,虽然要受到别人的一些非难指责,耐心等待终究会获得吉祥。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有小言,以终吉也。
【白话】《象辞》说:"在沙滩上等待",表明宽宏大量不急躁;虽然受到一些非难和指责,但终久能获得吉祥。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白话】九三,在泥泞中等待,结果抢劫的强徒乘机而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白话】《象辞》说:"在泥泞中等待",说明灾祸还在外面,尚未殃及本身;自己招引来强盗,说明要处处谨慎小心才能避开危险。
六四 ,需于血,出自穴。
【白话】六四 ,在血泊中等待,不小心陷进深穴,用尽全力才逃脱出来。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白话】《象辞》说:"在血泊中等待",表明此时必须沉着冷静,顺应时势,听天由命,以等待转机。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白话】九五,准备好酒食招待客人,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白话】《象辞》说:"准备好酒食招待客人,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说明此时处于中位,完美无缺。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白话】上六,落入了洞穴之中,忽然有不请自来的三位客人到来;对他们恭恭敬敬,以礼相待,终久会得到吉祥的结果。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白话】《象辞》说:"不请自来的三位客人到来,对他们恭敬而且热情地招待,终久获得吉祥",表明此时尽管处在不适当的地位,但还没有遭受大的损失。
第六卦:《讼卦》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白话】《讼卦》象征打官司:这是因为诚实守信的德行被阻塞,心中畏惧有所戒备引起,坚守正道居中不偏会有吉祥;坚持把官司打到底则有凶险,如有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出现则会有利,但出外远行、要渡过宽阔的大河则不会顺利。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白话】《象辞》说《讼卦》的卦象是坎(水)下乾(天)上,为天在水上之表象。天从东向西转动,江 河百川之水从西向东流,天与水是逆向相背而行的,象征着人们由于意见不合而打官司。所以君子在做事前要深谋远虑,从开始就要消除可能引起争端的因素。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白话】初六,不久将陷于争端之中;虽然会受到一些非难和指责,但终久将获得吉祥。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白话】《象辞》说:"不久陷于争端之中",说明与人争端决不可长久,决不可互不让步,相持不下;虽然"受到一些非难指责",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可以明辨事非。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白话】九二,打官司失利,走为上策,赶快逃回来,跑到只有三百户人家的小国中,在此居住可以避开灾祸。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白话】《象辞》说:"打官司失利,迅速逃回来",因为自己处于下位,与上面有权有势的人打官司,必然要失败而且有灾祸降临,但逃走避开,灾祸就没有了。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白话】六三,安享着原有的家业,吃喝不愁,坚守正道,处处小心防备危险,终久会获得吉祥;如果辅佐君王建功立业,成功后不归功于自己。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白话】《象辞》说:"安享着祖上遗留下来的家业",说明只要顺从上级,则可以获得吉祥的结果。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白话】九四,打官司失利,经过反思改变了主意,决定不打官司了,安分守己,必然会得到吉利的结果。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白话】《象辞》说:"打官司失利后,回过头仔细反思,觉得"和为贵",还是息事宁人为好,于是改变了主意,撤回诉状,退出争端不打官司了,说明坚守正道,安分守己就没有什么损失了。
九五,讼,元吉。
【白话】九五,官司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开始获得吉祥。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白话】《象辞》说:"官司得到公正的判决,开始获得吉祥",表明此时居于正中地位,得到了大人物的公正的判处。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白话】上九,因打官司获胜,君王偶然赏赐给饰有皮束衣带的华贵衣服,但在一天之内却几次被剥下身来。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白话】《象辞》说:因为打官司获胜而得到赏赐,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尊敬的。

扩展资料∶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1] 《易经》,分为三部, 氏时代《连山》、《归藏》、周代的易书《周易》,(一说分别作于上中下三个时代,一说三本书均作于上古时期),并称为“三易”。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百度上一查就有了,还方便了事点,我们这给您查了发来您还不如自己去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你告诉我你的QQ邮箱我发给你!!

《易经》原文及解释是什么?

《易经》全文原文解释如下:第一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白话】从前圣人在创作《易经》时,是在神秘而深奥的境界中,参赞于神明的启示,从而产生了蓍草。他们观察天地之间的变化...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内容是什么?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内容如下:原文:《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译文:乾卦:大吉大利,吉祥的占卜。初九:时机没有成熟时...

《易经》原文及解释

《易经·说卦传》全文原文解释白话文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白话】从前圣人的创作《易经》,是穷极幽深,参赞于神明的境域,所以上天产生了 很多的蓍草.天为阳,地为阴,将天一天三天五,...

易经全文

【白话】《象辞》说:"由于渴望接受教育,上进心很强,所以连孩子们都已经能够治家了",这是因为刚柔相济,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的结果。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白话】六三,不能娶这样的女子,她的心目中只有美貌的郎君,不能守礼仪,也难以保住自己的节操,娶这样的女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求易经、易传全文及白话全文

《易经》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