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各种学术思潮异常活跃,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异彩纷呈。《周易》在获得两汉经学的青睐后,又开始经历魏晋玄学的洗礼。玄学化的《周易》学派蔚然兴起,脱颖而出;同时,由于动荡社会的现实需要,依托《周易》的卜筮也广为传播,向社会作立体化、多方位的渗透。东晋是一个玄学兴盛、文艺繁荣的时代,全面考察《周易》的传播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对于丰富易学史研究、加深对东晋文艺的理解都是不无裨益的。
主要传播方式
通过官办学校讲授是《周易》直接传播的主要方式。王弼易学在东晋受到推崇并广为传播。《北史·儒林传序》云:“江左,《周易》则王辅嗣。” 〔1〕(卷八一)�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江左中兴,《易》唯置王氏博士。”〔2〕东晋初建,元帝修复学校“公卿子弟,并入国学” 〔3〕 (殷茂《上言宜令清官子侄入学》);“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郑《易》皆省不置。” 〔4〕(《荀崧传》)荀崧为此曾上疏力争将郑玄易学置博士一人。元帝令臣下博议,臣下皆以为可,元帝准奏。但“会王敦之难,不行”,不了了之。查《晋书》不见有再置郑玄《易》为博士的记载。因此,很可能直到梁、陈时代才有“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5〕(《经籍志一》)。王弼《易》注既然列于国学,当然也就成了学生的考试科目。据《晋书·孔坦传》,东晋建立三年后,针对各地举荐上来的秀才、孝廉,晋元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后听取孔坦建议,仅定孝廉四年后试《经》,秀才则仍依旧制。
除了国学,地方学校也是《周易》传播的重要场所。《通典》卷五三云,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时,开办官学,“近临川、临贺二郡并求修复学校。”〔6〕可见,地方官学随着局势的稳定,也逐渐得到恢复或新建,包括《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自然成了主要科目。在地方上办学影响最大的当数豫章太守范宁,他“在郡大设庠序”,“远近至者千余人”,“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4〕(《范宁传》)这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精通《五经》的学生。如《宋书·周续之传》云:周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侯》”。〔7〕《晋书·许孜传》称许孜“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当然范宁允许讲授的极可能不是王弼《易》学,因为他宗尚传统儒学,痛恨浮虚玄风,并认为这种学风“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4〕,作专文驳斥王、何“游辞虚说” 〔4〕(《范宁传》)。
私人传授也是东晋《周易》直接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私人办学卓有成效和声名的是范宣,《晋书·范宣传》称“江州人士并好经学”的原因就是由于范宣的讲习之功。他“博综众书”,所著《易论难》流传当时。据《晋书·郭璞传》,郭璞受业于“客居河东”的郭公,郭璞也曾私人授学,因此本传称郭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云云。被列入《晋书·艺术传》的东晋术士,多有学于私门或私人授徒者:
步熊,字叔熊,阳平发干人也。少好卜筮术数,门徒甚众。
杜不愆,庐江人也。少就外祖郭璞学《易》卜,屡有验。
韩友,字景先,庐江舒人也。为书生,受《易》于会稽伍振,善占卜。
《周易》传播所及,不止限于儒生,佛教徒也莫能例外。如竺法太的弟子“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 〔8〕(《晋宗师瓦官寺竺法太传》)。慧远一代宗师,“少为诸生,通《六经》及《三藏》” 〔8〕(《晋庐山慧远传》),精通《易》理。僧 “通《六经》及《三藏》” 〔8〕(《晋长安大寺释僧 传》),现存支遁诗文中多次使用《周易》概念语词。僧人接受《周易》主要不是阐发易理,而是与佛理相印证,或者以易解佛。如释道立“以《庄》、《老》三玄,微应佛理,颇亦属意焉” 〔8〕(《晋长安覆舟山释道立传》)。支遁作《释迦文佛像赞序》云:
冲量弘乎太虚,神盖宏于两仪;易简待以成体,太和拟而称邵;圆蓍者像其神寂,方卦者法其智周。〔3〕
这哪里是释迦大佛,实在是《周易》太极的神像。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序》云:“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3〕于《出家二》云:“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遁世则宜高尚其迹。”〔4〕这是借时人熟悉的《周易》之理为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作论证。由此足见僧人中的贤智之士于《周易》修养之一般。
清谈是《周易》在上层名流中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三玄”之一,《周易》是东晋名士的案头必研书,通易理是风流拔俗的基本标志。《晋书·王湛传》载:
(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
《周易》是王湛的“床头”书,其侄王济“何用此为”的问句,于嘲笑中透出这样的信息:只有名士才读《周易》。王济于王湛处“留连弥日累夜”,清谈《周易》义理当是重要话题。
清谈《周易》,有时是一人清言,如上段引文中王湛“清言”,即自己一人阐述《易》理,因此说“济所未闻也”。《世说新语·文学》云:
宣武集诸名贤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9〕(第217-218页)
桓温说卦是一人讲,众人听。因 呆板,引来简文帝讥诮。有时为两人问答。如同书云:
殷荆州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9〕(第240页)
有时候是众人共坐,听两人拈题论难。如同书云:
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既迎真长,孙意已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9〕(第238页)
清谈促进了《周易》的传播,更加深了对易理的探讨和理解。同时也表明易学派别之间存在着论争。殷浩、刘惔属于继承王弼以玄解《易》新方法的玄学派,《晋书》本传说他们都好《老》、《庄》。孙盛则是传统派的支持者。从他们之间辩论的现场看,东晋名士多赞赏王氏易学,否则“一坐咸不安孙理”、“一坐同时拊掌而笑”就无从解释。简文帝是刘惔的岳丈,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羲之、谢安等名士皆好老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明显倾向于老庄。元帝立《周易》为博士,首先考虑的是王弼易学,而不是郑玄易学,也很能说明当时名士对于玄学派的格外青睐。刘义庆《幽明录》和殷芸《小说》都记录了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传说:
王辅嗣注《易》,辄笑郑玄为儒,云:“老奴甚无意!”于时夜分,忽然闻门外阁有著屐声。须臾进,自云郑玄,责之曰:“君年少,何以轻穿文凿句,而妄讥诮老子邪?极有忿色,言竟便退。辅深生畏恶,经少时,遇厉疾卒。〔10〕(第165-166页)考虑到记录这则传说的刘义庆是离东晋最近的南朝宋代人,这一传说应当在东晋就已经存在,其贬王褒郑的情感倾向显示了新旧易学派别之间的矛盾。
易卜也是《周易》传播的特殊而重要途径。东晋时期方术活动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通晓《周易》卜筮的术士,他们对《周易》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易》卜是用《周易》来占卜,东晋时依然用《易》卜决策和预测过国家事务。《晋书·郭璞传》载晋元帝初镇建业,郭璞应王导之命卜筮,遇《咸》之《井》。《晋书·五行志中》载:王敦反,温峤、庾亮欲往征讨,令郭璞卜筮,卜云:“元吉。”《搜神记》卷二称有人得伤寒病,“垂死,令璞占之,不吉。”郭璞以厌胜之术保其无恙。庾阐著《蓍龟论》云:“蓍龟之运,亦所以感兴卦兆,求通逆数”,《易》卜实际上并不一味迷信卦兆,往往贯彻人的意志。《晋书·郭璞传》云:
(王)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
《晋书·五行志中》载:
昔温峤令郭景纯卜己与庾亮吉凶,景纯云:“元吉。” 峤语亮曰:“景纯每筮是,
不敢尽言。吾等与国家同安危,而曰‘元吉’,是事有成也。”
郭璞卜筮的结果也代表了他个人的政治倾向,非仅为卜筮而卜筮。其实令人卜卦的人,除了无知的庸人,大多借以自造舆论。统治者尤其如此。上引卜例中多有个中信息。因此《晋书》卷七六《王廙传》载王廙《奏〈中兴赋〉疏》云:“郭璞云必致中兴。璞之爻筮,虽子房、管辂不过也,明天下之历数在陛下矣。”
与借卜筮表达政见相通,东晋时期,精通《周易》的臣下,还时常借易理立论进谏,这也促进了《周易》的传播。郭璞感于“刑狱繁兴”〔4〕(《郭璞传》),曾上《省刑疏》、《日有黑气疏》二疏,引用易理分析卦象和自然现象,表达减省刑狱的政见。《晋书·蔡谟传》载蔡谟上疏谏止征西将军庾亮移镇石城,开篇即云:“时有否泰,道有屈伸”,依《易》立论,最终说服了庾亮。《晋书·江逌传》载江逌为谏止穆帝将修后池起阁道上疏云:“致饰则素,故《贲》返于《剥》;有大必盈,则受之以《谦》。”引《易》卦以明理,增强了说理效果。
对诗文小说的影响
由于经典教育的传统得到延续和普及,东晋士人大多或多或少地得益于《周易》方面的修养。东晋文人也是如此。在东晋著名文人中,受《周易》影响最显著的是郭璞和干宝。在郭璞的诗文中有近十题明显带有《周易》的印记,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所受《周易》影响已略如前论,此外其《晋纪总论》中也明显闪烁着《周易》的魂灵。其他作家像湛方生、陶渊明、刘琨、王廙、王胡之、孙绰、顾恺之、戴逵、支遁、慧远等人或多或少于诗文中留有《周易》的影子。如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11〕 (《饮酒》二十首之十六),很早就接触到《周易》。
《周易》对东晋诗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以《周易》的概念范畴如乾、坤、阴、阳、否、泰、太极等入诗:
厄运初造,阳爻在六。乾象栋倾,坤仪再覆。(刘琨《答卢谌诗》)〔12〕(第851页)
茫茫太极,赋受理殊。(孙绰《丧哀诗》)〔12〕(第897页)
若乃太阴下沦,少阳上升,蜇虫将起,动灵先应。〔3〕(第2235页顾恺之《雷电赋》)
乐哉一生,无泰无否。〔3〕(第2270页湛方生《北叟赞》)
这些被引入诗文中的《周易》概念范畴加强了诗文的玄理意味,但多缺少形象,难免生涩。不过,也有些概念范畴由于已化入日常口语,引入诗文后避免了这种缺憾。如“损益”:刘毅《请移江州军府于豫章表》开篇依《易》立论云:“臣闻天以盈虚为道,治以损益为义。”下文便紧扣“损益”立论。《全晋文》卷一二七丁谭有《上书陈时事损益》,表明“损益”在当时已成为日常用词。又如“三才”,语出《周易·说卦》天、地、人总谓,在东晋变为成语,陶渊明《形影神·神释》云:“人为三才中。”〔11〕(第36页)支遁《八关斋诗》三首之三云:“达度冥三才,恍惚丧神偶。”〔12〕(第1080页)
《周易》是玄谈的基本读本,染指玄理极深的玄学诗人创作的诗歌往往杂有《易》理。如孙绰《与庾冰诗》云“昏明相错,否泰时用。数钟大过,乾象摧栋。”《赠谢安诗》云:“藏器掩曜,涉易知损。”王胡之《答谢安诗》云“泰不期显,在悴通否。”都明显杂有易理。旧论玄言诗多侧重于其老、庄、佛三家义理,而实际上《易》理也是玄言诗要表达的主旨之一。
第二,以《周易》所取之象入诗文。如:
砰棱震雷咤。〔12〕(第858页李颙《百般日诗》)
大象内,照曜实显影。〔12〕(第949页张奴《歌》)
踟蹰观象物,未始见牛全。〔12〕(第1080页支遁《咏怀诗五首》之一)
乘乾因九五,龙飞兜率天。〔3〕(第2370页支遁《弥勒赞》)
乾光坠影……龙德时乘。〔3〕(第2152页郭璞《客傲》)
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12〕(第865页郭璞《游仙诗》之一)
大象运四时,功成者自去。〔11〕(第128页陶渊明《咏二疏》)
与直接以概念入诗不同,用易“象”入诗很好地契合了诗的形象性特点。在诗中“易象”由于同情理结合紧密,便成为具有审美意味的意象,“象”实现了由哲理向诗意的转化。如郭璞《游仙诗》“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就是很好的例子。《周易·乾》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13〕《大壮》云:“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13〕郭璞这两句诗是说:出仕固然可以为君所用,如见龙在田,会有所作为;可若想再从仕途退向山林,则如公羊触藩,进退不能。这里既引入易理,又引入《易》象,使诗意的表达不显干枯,具备了意与象交融的审美意味,这类诗就避免了直接以概念入诗带来的生硬阻隔。
第三,《周易》句式、形式对东晋诗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周易·系辞下》云:“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12〕“仰俯”句式在东晋诗文中屡屡出现: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12〕(第895页王羲之《兰亭诗》)
仰观大造,俯资时物。〔12〕(第899页孙绰《答许询诗》)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12〕(第916页徐丰之《兰亭诗》)��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1〕(第133页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仰俯”句式在此已不仅仅是句式,而且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中意味如动作的节律化、时间的瞬变、天人合一的玄同等等,无不如丝如缕地氤氲着《周易》的气息。
说到诗的形式,东晋时女子苏若兰的《璇玑图诗》不能不称为天下一绝。它又称《织锦回文诗》,据说纵横推求,可得七千余首三至七言诗。《旋玑图诗》诗歌形式回环往复,阴阳运行,如神龙见天,无首无尾。意旨所归乃在情之太极。《易》以八卦而六十四卦,以六十四卦而变化无穷,阐幽探微,窥视太极。《周易》变化无穷的卦象正如《璇玑图诗》回还往复的诗语,《周易》所求太极之理,正如《璇玑图诗》所抒刻骨之情。《璇玑图诗》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真是得《周易》之壸奥!
第四,《周易》万物迁化、乐天知命等观念深深地渗透进诗文情思之中。《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14〕(卷一三○)又云:“《易》以道化。”〔14〕(卷一三○)《周易》长于应变,其中大化运转,万物迁流的观念是一大特点,故《周易·系辞》倡导“乐天知命故不忧”。魏晋时期,天下板荡,人事乖变,白云苍狗,生命无常。东晋文人于此感触良深。但由于玄理浸染,他们普遍追寻一种与化流迁的人生境界:
恢心委形度, 亹亹随化迁。〔12〕(支遁第1081页《述怀诗》二首之二)
大矣造化功,万物莫不均。群赖虽参差,适我无非新。〔12〕(第895页王羲之《兰亭诗》)
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9〕(第216页羊孚《雪赞》)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11〕(第37页陶渊明《形影神》)
乐夫天命复奚疑。〔11〕(第162页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是诗性心灵感悟宇宙奥理后的自觉解脱,当然其中离不开《周易》哲理的深刻启示。
第五,《周易》立象尽意的观点深深影响了东晋文论。王弼“得象而忘言”的观点,经荀粲、欧阳建等人的辨析,成为易学哲学的特色问题之一。至东晋尚余嗣响,《世说新语·文学》载“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9〕(第211页)东晋文艺重写意,玄言诗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如此,东晋书法也是如此。表现在文论上即倾向于赞同言意之辨中的重意派,推崇超越形式的文艺境界。当然同时也不舍弃形象与形式。陶渊明诗文中追求去除伪饰的自然真境,他的诗虽名为田园诗,但客观摹象非其宗旨,由象得意,抒写胸怀,进入真境,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1〕(第89页)《饮酒》二十首之五“好读书,不求甚解”,“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11〕(第175页)《五柳先生传》《晋书·陶潜传》称他“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4〕(卷九四)在陶渊明这儿,“言”、“书”、“弦”都不是心之所在,心之所在是“意”、“得”、“趣”。他要追求和体悟的是超于形、象的意境。但纯粹的哲思又非诗人所为,所以他说:“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11〕(第145页)《感事不遇赋序》“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11〕(第112页)《拟古》九首其六“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11〕(第120页)《杂诗》十二首之九还是要借助“文”、“诗”、“篇”以导达“意气”,抒发“伊怀”,寄托“绝音”。又《世说新语·文学》云: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9〕(第256页)
文康的“赋不尽意”观正是“言不尽意论”的翻版,而子嵩“有意无意之间”的回答则是对借言、象尽意论的巧妙运用。《世说新语·文学》又记:阮孚读郭璞诗句“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后,感慨道:“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形超神越。”〔9〕第257页�郭璞诗句所传达之意,只可意会,“实不可言”,但郭璞确实又借言传达了此“意”,致使阮孚“形超神越”。对于读者阮孚来说,他感动的不是语言,而是“形超神越”的境界,但又是借助郭诗。不论就作者还是读者,东晋文人更推赏脱略形迹的意境,但同时不否定文学语言形式,而是以之作为进入化境的凭借。这些都打上了易学言、意、象关系之辩的印记。
《周易》,特别是京房易、费直易、管辂易,连同当时郭璞等人的占筮易在东晋广泛流传,不仅影响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直接影响了志怪小说的产生和繁盛。东晋许多志怪小说实际就是《易》卜应验事实的记录。现存干宝《搜神记》460余条中就有80多条写术士筮例或者引《易》类著作中的话语以验证怪异现象的“合理性”。其中写到的术士有管辂、淳于智、郭璞、隗炤、费孝先、韩友、严卿等,被引用的《易》类著作几乎全是京房《易传》,此外京房《易妖》、《周易》原文各有两三处。据干宝《搜神记序》,这些志怪小说有的承于历史典籍,有的“收遗逸于当时”,后来多被《晋书》、《宋书》中的《五行志》等采用。除了《搜神记》外,梁代就已署名陶潜撰的《搜神后记》、刘宋刘义庆撰的《幽明录》、无名氏的《录异传》等还记有吴猛、郭璞、杜不愆、隗炤等易家术士的怪异传说或卜验筮例。志人小说中也有不少与《周易》相关的篇章。如《世说新语》中有郭璞逸事六条,所记人物不少提到他们的《周易》修养。但总的看来,志人小说没有志怪小说与《周易》关系直接而密切。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楼上的网站也可以看一下
【原创】
七绝•六十四卦诗词·胡秉言
八卦(新韵)
交泰阴阳万物生
风吹雷动景祥荣
高山流水同和悦
雨过骄阳育彩虹
干(新韵)
自强不止天行健
贞利亨元醒内涵
禀赋四德承大道
赖依太和世宁咸
姤(平水)
天下生风诰四方
阴阳交遘万灵昌
顺柔婉娩存仁厚
中正咸章不可长
遁(平水)
无争尘世最为良
闲隐清庭不逞强
以静免灾君子度
明哲身保有韬光
否(平水)
小人卑劣扈跋狂
塞闭无邦内乱伤
天地不交君子险
俭德灾避省存亡
观(平水)
瞻观上下惠风清
严正温恭道顺行
刚正柔谦仁德厚
五湖四海庆升平
剥(平水)
阴盛阳孤岌岌危
晚秋叶陨冷霜垂
小人得势囵君子
隐忍趋祥喜上眉
晋(平水)
艳阳高照显光明
大地咸丰万物生
和合规循成大业
民安国泰乐贞亨
大有(平水)
天顺时依伟业成
富祥昌盛万民荣
君王德善良才纳
苍佑尊贤吉利生
坎(平水)
重重艰险陷坑多
步步为营解束魔
盈满有孚功必尚
阴柔极致度蹉跎
节(平水)
正道通途得尚光
适宜有度顺行祥
轮回四季规绳准
甘节祯符苦节伤
屯(平水)
雷雨交加险象生
迷离切莫乱章程
应时守正成基业
剥茧抽丝草木荣
既济(平水)
功成完满慎骄荣
居逸思危防祸生
慎虑常思灾祸免
守持纯正定咸亨
革(平水)
顺天而变和民声
换地更干万事荣
治历明时朝换代
国安物阜度清明
丰(平水)
如日中天喜气生
累累硕果绽丰盈
普天同庆君民乐
消息和时有吉征
明夷(平水)
才华压抑最难明
养晦韬光莫叹声
守正志坚威势蓄
适时而动世人惊
师(平水)
严纪军兴否则凶
德高将帅士维恭
成城众志驱酋寇
罚赏分明有旨宗
艮(平水)
操行适可止祯祥
审慎推摩是尚方
动静不偏刚到好
盲从做作有乖张
贲(平水)
风光旖旎爱融融
女貌郎才戏彩虹
纹饰四时知变幻
刚柔之美最亨通
大畜(平水)
君贤高宇议朝纲
屯聚良才国力强
养性修身丰德业
顺天川涉拓新疆
损(平水)
水落山高不吉祥
损刚柔益信诚装
助人为乐诸般顺
与时偕行品德良
睽(平水)
乖离独处意难通
失马应学老塞翁
不当悦明和道隔
综同析异脑灵聪
履(平水)
做事精心宜守中
虎随其后险情蒙
审时度势思良策
制胜神奇万事葱
中孚(平水)
心怀德广和天道
刚正中浮涉大川
斩棘披荆成大业
升平歌舞吉祥绵
渐(平水)
树木葱茏冉冉高
序循渐进莫心糟
适时嫁女同欢乐
富贵荣华似蜜桃
震(新韵)
阵阵雷声若泰然
尽消沉闷畅通安
英贤不迫庸矍索
善教礼通嘉会宽
豫(平水)
落地春雷万物惊
顺时而动合清明
行师侯建依规矩
咸服臣民享太平
解(平水)
解除束缚一身轻
沐浴甘霖百草清
冬去春来生万象
西南往复吉通亨
恒(新韵)
相隔两地聚合难
久久期得君早还
四季序依循矩道
忠贞节守有欢颜
升(平水)
地暖风清草木蕃
逊谦柔顺步离轩
成多积少为根本
日渐高升叶茂繁
井(平水)
挖井功成出水鲜
半途而废是徒然
君明此理无枯竭
自勉勤劳惠泽涓
大过(平水)
舟沉水覆祸端生
弯曲房梁有险情
险阻艰难君勿惧
秉承逊悦泰通亨
随(平水)
顺势依时四德从
百花怒放待春浓
险凶虽有无需怕
相济刚柔美玉容
巽(新韵)
东南瑞气现祯祥
温蕴和合惠四方
风动谦卑虚隐怯
物皆生布散肝伤
小畜(平水)
密云不雨有风狂
相得刚柔阴育阳
美德蓄来人和顺
足知安泰福祯祥
家人(平水)
柔健和谐相益彰
秀中惠外地天长
修身和睦兴家业
恒以持之享乐康
益(平水)
震荡风雷势愈强
上承启下悦无疆
顺时而动方为道
惠德长存无上光
无妄(平水)
任情妄动祸端生
不种而收理不明
顺势偕行天佑护
坚持正道定通亨
噬嗑(平水)
雷电交加威慑明
正其法令聚民生
秉承规矩为公仆
赏罚清然国泰宁
颐(平水)
不慎言之惹祸端
疾从口入有波澜
养身修德为人圣
守正方祥贤士安
蛊(新韵)
处尊惯养懒生灾
天下长安弊害来
甲日后前拨反正
振民德育善缘开
离(新韵)
光明附丽惠人间
守正依从律吕安
谨慎悟觉凡事顺
昭彰哲理少争端
旅(平水)
旅途朋少险相蒙
守正方能吉气逢
柔顺言明为上策
东西南北任亨通
鼎(平水)
鼎立烹调味美鲜
三餐饱食养天年
明君正位贤人佐
聪耳刚柔惠握延
未济(平水)
至终改变事亨通
四季轮回尽不穷
翼翼小心无祸难
待时而济瑞祥亨
蒙(平水)
不悟迷茫固昧蒙
迷津指点省聪通
言传身教培纯德
雨施云行百草葱
涣(平水)
风吹水涌荡轻舟
无束无拘任意流
君子设坛收散乱
转危安定吉祥悠
讼(平水)
意见分歧反目仇
公堂驳斥理难纠
德仁疏导和为贵
过激争标事不休
同人(平水)
和谐凝聚一条心
众志成城土变金
世界大同琴瑟乐
严君明德度祥音
坤(新韵)
北堂萱草载亨元
柔顺温和厚善宽
万物资生兴事业
德高光大任责担
复(平水)
阴阳交替盈而复
动顺亨通进退如
依道息生呈吉象
循环七日地天舒
临(平水)
发仁施政世民安
治国兴邦融洽欢
盛德无边恩万众
居悠能醒殆危难
泰(平水)
天地交融万事祥
达通顺畅志同方
小消君长成安定
善理时机民泰康
大壮(平水)
显赫声威阳气强
影直标正不张扬
严于律己干盛壮
守矩循规显吉祥
夬(平水)
阴凌君子勿慌张
布令宫廷柔服刚
不利即戎安国泰
牵羊得道悔消亡
需(平水)
云气凝天待雨宣
蒙童得养润禾鲜
省来哲理怀诚信
中正光明涉大川
比(平水)
收而涵养润而柔
和合祯祥万事悠
天下民臣同辅佐
明君德善惠春秋
兑(新韵)
信诚刚健抱柔娜
喜悦忻然正道和
滋润通达均受益
融融相处尽欢歌
困(平水)
囧境艰辛要乐观
穷中求顺保平安
不遗中和真君子
正道坚持免祸端
萃(平水)
盈水弥弥大地央
群雄逐鹿险机藏
顺天和悦能安乐
聚萃君贤相益彰
咸(平水)
交感柔刚万事兴
贵和感悦礼千朋
相依息气虚怀谷
天下融融恩泽承
蹇(平水)
山高水险困难多
涉济艰辛正不阿
睿智保身真智慧
审时度势解蹉跎
谦(平水)
居尊不傲逊为怀
君子谦谦通泰谐
万事皆亨存德尚
高功名位不骄楷
小过(平水)
与时行动应知度
线越灾难有悔生
谨慎方能风险避
稳平渐进勿追名
归妹(平水)
日月难交物不通
人伦尊鄙有初终
以柔乘健无攸利
君子初终知敝聪
易经古歌——中国最早的诗歌集
在《周易》中,二言诗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四字二韵的二言诗,如《小畜》九五:“有孚,孪如”等。这类诗歌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在结构和韵律上已经形成了后代诗歌的基础。《信天游》这种民歌就采用了两句一首的二言诗结构。在内容上,这些诗歌具有叙事或描绘事物的特点,虽然简短,但仍具有某种诗歌...
求关于《周易》的诗词。
周易赋 胡秉言 鸿濛混沌兮,孕盘古,无极始出兮,太极来。初生两仪兮,列四象,衍生八卦兮,智慧开。始祖伏羲,长坐方坛、听八风之气,观草长莺飞,审雷霆雨雪,察四季消长,度鹰翔鱼跃,悟八卦之魂,生八卦之理。开阴阳之道,正姻缘、和人伦秩序。“涂光休气兆北阈,赤文绿字焕东周”。 人奉之...
先秦诗歌原始社会诗歌
《周易》中的古诗,作为古代文献中的瑰宝,不仅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先民们在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方面的独特见解。这些诗歌不仅是智慧的结晶,也是后人研究先秦文化的重要资料。从古石鼓、兽骨、龟甲上所拓的歌谣、卜辞,这些古老的文字记录了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与历史事件。它们不仅...
激励青年人积极的诗句
激励青年人奋斗的诗句有: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释义: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抄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释义:老天既然生下我,我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金花完了也可以再赚回来。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bai北风。《竹石》释义:...
《周易》说过把文本层次划分为“言 象 意”,请找出一个古典诗歌做例子来分析
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动人鲜活:千里江南,听不尽莺歌燕语,赏不完柳绿花红。依山傍水,酒旗迎风飘扬。但是诗人并非仅仅想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那样简单。3 这就是文学意蕴系统的作用,它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也可理解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即作者意在表达何种思想。如杜牧的这首诗意在鞭策南朝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