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起源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

1、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行”在甲骨文中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

2、源自天之五星: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3、源自手指的计数: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

4、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mcxyi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4-12-25 02:01: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1、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行”在甲骨文中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

2、源自天之五星: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3、源自手指的计数: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

4、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学说的起源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

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

“五行学说”的起源?其创始人是谁?

1.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学术界尚无确切共识,存在三种对立意见。2. 易学界普遍认为,五行学说很可能与阴阳学说同步产生。3. 然而,史学界中有人提出,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孟子。例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提出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并将其与五行推运说法联系起来。4. 尽管范文澜提出了这一...

五行学说的起源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起源

五行学说,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是古人通过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功能属性的观察,来归类事物和现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通过生、克、乘、侮的关系,展现了事物的动态平衡与相互制约。木代表生长、升发,火象征温热、上升,土象征生化、承载...

中国的五行说法是依据什么得出来的?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基础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有多种观点。1. 天道历数说:认为五行观念源于古人对天文星象的观察,将自然现象与五行相对应,从而得出五行理论。2. 殷商时期的方位观念说:古人根据方位观念,将五行与五方相对应,形成五行理论。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