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这种思想的萌芽,都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为唯心主义的思想。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阴阳之说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方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 “ 六府 ” 。如晋却缺说: “ 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 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的话说: “ 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 《尚书·洪范》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 ” 。《荀子·非十二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 “ 深观阴阳消息 ” 。《史记·封禅书》说, “ 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 ” 邹衍已是个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了。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
  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 平原 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他曾在赵国批驳过公孙龙的 “ 白马非马 ” 论,使公孙龙被绌。因阴阳五行学说具有神秘因素,而关于邹衍的记载,也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使人难于置信。如《后汉书·刘瑜传》 “ 邹衍匹夫,……有霜陨之异 ” 。李贤注说: “ 《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 《列子·汤问》载, “ 邹子吹律。 ” 张湛注说: “ 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
  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著有 “ 十余万言 ”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衍的学说
  邹衍跟儒家的关系密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 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盐铁论·论儒》引御史的话说: “ 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率以显名。 ” 这是说,他先是儒家,以后成为阴阳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终始说,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学派的五行说进一步演化而来。
  邹衍的学说体系 “ 闳大不经 ” ,包括天论、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邹衍的天论,是 “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 ” 的自然、历史的变化发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没有产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他的天论在当时很著名,被称颂为 “ 谈天衍 ” 。
  邹衍的地理学说,认为儒者所说的 “ 中国 ” ,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他名为 “ 赤县神州 ”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
  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可能跟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条件有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一学说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也是一个进步。当然,他只是猜测、想象,而不是科学的。
  在历史观方面,邹衍有《主运》一书。 “ 主运 ” 的意义和 “ 五行 ” 相当。《史记·封禅书》说: “ 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 ” 。《史记集解》引如淳的话说: “ 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 ” 。邹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终始论。这是他 “ 深观阴阳消息 ” 有得的理论,也是他显名于当时的主张。五行说有相生和相胜的两种说法。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用五行来配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为土没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这种五行相生说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到了邹衍把相生说改为相胜说,把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五行,附会到社会现象上,叫作 “ 五德 ” (德是属性的意思),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政权兴衰, “ 递兴废,胜者用事。就是五德终始说。所谓五行柏胜,就是:木克上,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吕氏春秋·应同》中还保存有比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蚯蚓)大蝼(蝼蛄)。黄帝曰: “ 土气胜! ”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 “ 木气胜! ” 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 “ 金气胜! ” 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 “ 火气胜! ” 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邹衍的五德终始,即五行相胜说,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顺序, “ 终始 ” 循环 “ 转移 ” 。他从五行相克出发,说明历史是依五行运转而有王者代兴。为了适应五行的运转和天的机样,就必须定出相应的制度,所谓 “ 载其�祥制度 ” 。他说的制度是指其色尚黄(或青、白、赤、黑),其事则土(或木、金、火、水)等等。《史记·封禅书》载, “ 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 这是依五行的配列,规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政治的具体表现。这也是《中庸》所说 “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 ” 的具体表述。
  邹衍的学说,从方法上考察,正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指出的, “ 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 乃仅凭臆测推想立说,他的理论依据是 “ 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 ” 的天命论。依五德终始说,历史是变化的,不是停止不动的,但变化过程不是发展,而是循环。把历史变化的原因说成是由于五行相胜,是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趋向大统一的客观形势,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政权的需要。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学说,认为历代王朝不是万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换,这对打破世袭制度有着一定作用,他的学说到两汉演变为谶纬之学,专讲五行灾异,图谶符瑞,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欺骗人民的工具,并为中国两千多年来迷信的渊薮。
mcxyi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4-12-25 13:24: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这种思想的萌芽,都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为唯心主义的思想。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阴阳之说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方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 “ 六府 ” 。如晋却缺说: “ 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 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的话说: “ 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 《尚书·洪范》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 ” 。《荀子·非十二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 “ 深观阴阳消息 ” 。《史记·封禅书》说, “ 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 ” 邹衍已是个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了。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
  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 平原 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他曾在赵国批驳过公孙龙的 “ 白马非马 ” 论,使公孙龙被绌。因阴阳五行学说具有神秘因素,而关于邹衍的记载,也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使人难于置信。如《后汉书·刘瑜传》 “ 邹衍匹夫,……有霜陨之异 ” 。李贤注说: “ 《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 《列子·汤问》载, “ 邹子吹律。 ” 张湛注说: “ 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
  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著有 “ 十余万言 ”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衍的学说
  邹衍跟儒家的关系密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 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盐铁论·论儒》引御史的话说: “ 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率以显名。 ” 这是说,他先是儒家,以后成为阴阳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终始说,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学派的五行说进一步演化而来。
  邹衍的学说体系 “ 闳大不经 ” ,包括天论、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邹衍的天论,是 “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 ” 的自然、历史的变化发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没有产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他的天论在当时很著名,被称颂为 “ 谈天衍 ” 。
  邹衍的地理学说,认为儒者所说的 “ 中国 ” ,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他名为 “ 赤县神州 ”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
  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可能跟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条件有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一学说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也是一个进步。当然,他只是猜测、想象,而不是科学的。
  在历史观方面,邹衍有《主运》一书。 “ 主运 ” 的意义和 “ 五行 ” 相当。《史记·封禅书》说: “ 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 ” 。《史记集解》引如淳的话说: “ 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 ” 。邹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终始论。这是他 “ 深观阴阳消息 ” 有得的理论,也是他显名于当时的主张。五行说有相生和相胜的两种说法。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用五行来配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为土没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这种五行相生说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到了邹衍把相生说改为相胜说,把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五行,附会到社会现象上,叫作 “ 五德 ” (德是属性的意思),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政权兴衰, “ 递兴废,胜者用事。就是五德终始说。所谓五行柏胜,就是:木克上,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吕氏春秋·应同》中还保存有比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蚯蚓)大蝼(蝼蛄)。黄帝曰: “ 土气胜! ”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 “ 木气胜! ” 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 “ 金气胜! ” 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 “ 火气胜! ” 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邹衍的五德终始,即五行相胜说,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顺序, “ 终始 ” 循环 “ 转移 ” 。他从五行相克出发,说明历史是依五行运转而有王者代兴。为了适应五行的运转和天的机样,就必须定出相应的制度,所谓 “ 载其�祥制度 ” 。他说的制度是指其色尚黄(或青、白、赤、黑),其事则土(或木、金、火、水)等等。《史记·封禅书》载, “ 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 这是依五行的配列,规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政治的具体表现。这也是《中庸》所说 “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 ” 的具体表述。
  邹衍的学说,从方法上考察,正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指出的, “ 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 乃仅凭臆测推想立说,他的理论依据是 “ 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 ” 的天命论。依五德终始说,历史是变化的,不是停止不动的,但变化过程不是发展,而是循环。把历史变化的原因说成是由于五行相胜,是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趋向大统一的客观形势,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政权的需要。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学说,认为历代王朝不是万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换,这对打破世袭制度有着一定作用,他的学说到两汉演变为谶纬之学,专讲五行灾异,图谶符瑞,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欺骗人民的工具,并为中国两千多年来迷信的渊薮。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观点。最流 行的观点出自《尚书·洪范》,其中认为人们将 自然界中具有类似属性的事物抽象概括,归入 五行,再用五行解释事物的变化,最终发展为—种学说即五行学说。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另一种观点认为五行与《易经》的阴阳学说有关。也有观点认为五行源自河图、洛书中 的天地生成数口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 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对五行学说的起源认 为:“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 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 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方位 之气产生五行。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1 远古时期,每年10个月,5个季节,
2 一二月 春 木,萌发,,,木生火,
3 三四月 夏 火,繁茂。。。。火生土
4 五六月 长夏 土,运化 饱满。。。。土生金
5 七八月 秋 金,成熟 收敛 干燥。。。金生水
6 九十月 冬 水,封藏 结冰 凝固。。。。水生木
7 对应的是春生夏长冬藏
8五形的概念,道医从古至今没有变化(曾经大部分医学院歪曲讲解五形,比如说金属能砍伐树木(实际金是收敛克制木的萌发)),只是应用范围逐渐拓展,应用程度逐渐熟练。
9阴阳五形是东亚文化的根基,由道家几十万分之一的 精英人员准确传承下来,(在古代也被称为帝王之术,皇家保密的技术,虽然皇家也不懂 也不会用,但是他要垄断保密)

祖先擅长归纳总结,发现用这五种性质 可以归纳人眼可见和不可见的万物,
后来星象技术成熟,金木水火土五个星星,距离地球远近不同,通过五形生克原理分析,也影响地球的气候,(根据五形流年星象气候规律,可以判断当年哪种疾病较为流行)
太阳系5大行星的名字 ,也来自于五形,原因是他们对地球气候影响的属性不同。

医学成熟以后,五形也应用于生理现象的归纳总结,利用五形原理,可以完全的归纳总结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生理健康和疾病。(某些近代欧洲学派,也有用三型四形来归纳生命的属性的),

楼上的都不对,其实五行学说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周易》里面只讲阴阳,不讲五行,楼主可以在《周易》里面找,根本没有关于五行的仍和观点。

五行学说的起源实在太古、太远了!古远到连历史学家也无法考究去!请楼主试着进入以下这首对联的意境中去寻找一下看:
放眼在天以外
游情于古之初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由来

古史辨:“五行学说”起源于何时?

2. 《甘誓》和《洪范》被认为分别出自夏、商时期,从而推知五行学说可能起源于更早年代。太史公在《史记·历书》中提出五行学说由黄帝创立的观点。3. 梁启超先生是第一个对五行学说起源提出质疑的人。他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指出,在春秋、战国之前,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并不常见,且未被并为一谈。

五行学说的起源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

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

五行学说的起源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起源

五行学说,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是古人通过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功能属性的观察,来归类事物和现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通过生、克、乘、侮的关系,展现了事物的动态平衡与相互制约。木代表生长、升发,火象征温热、上升,土象征生化、承载...

五行的来源是什么?

五行学说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早于《易经》的阴阳八卦理论。人们观察到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将这些原理应用于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形成了中医中的五行理论。五行不仅影响了中医的养生实践,也对哲学、占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五行,即金、木、水、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