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周易》,简称《易》、又称《易经》,主要是经“孔子”及其后来的“崇拜者”重新编纂和整理后所形成的,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甚至被推崇为“儒家”的“血脉”……而在实际上,《易经》不仅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而且还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世界”先哲智慧的结晶,试想——“她”是否不应该被人类世界上任何的“一家一派”所独占?《易经》主要是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一、上部:“经部”,又称“易卦”,主要用于“筮占”,其文字部分主要是对相应“卦象”所象征意义的“解说”和对人情世故……等等,诸多“吉、凶”的“推断”。二、下部:“传部”,即“周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易”的理解和对《易经》“文辞”部分的“不断发挥”或“传承”……如果追寻《易经》的“根本来源”,《史记》中曾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但是,古往今来,研究《易》的学者们持有不同观点者大有人在。通过对《老子》和《孙子》的学习……我想,人人都可以依稀发现——在这两位比“孔子”还要早的“古人”对《“一”》的“理解”上……他们与孔子等人所“编纂”的《周易》内容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异同 ”。但是,作为“原始”的《易》,由于成书过于“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神农”……因此,最早的《“一”经》、《“二”经》、甚至《“三”经》……可能只是一些“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的形成、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易”的理解也在不断地由“一生二、二生三……”逐级地“加深”……再伴随着不同时代爱好《易》的学者们为能幸免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壮举”的《周易》不断赋予了“神秘”的“生命力”……更使得“她”的“价值”越来越“神奇”和“玄妙”……直至被誉为“众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甚至在当今世界还流行着“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易经》”之说。但是,《易经》流传至今,除了从《周易》中可以“零星”地发现有《老子》和《孙子》对“人类龙脉”……独到的“见解”之外,大多却是一些“杂乱无章”、甚至可以说是能“害得”世人陷入“匪夷所思境界”的“古怪文字”和“类似天书”一样的“符号”而已。试想,对于“人类龙脉”以及“易”的内涵……“古人”虽然对“她”进行了“解读”……是否并没能从“全方面”读懂“她”?当然,如果“古人”都不能完全读懂古人的“文章”,就更不用说我一个“现代”的“外行人”了!不过,出于互相交流“心得”为目的,下面,我就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周易》“内容”,再加上《老子》和《孙子》的“内涵”……进一步再去往下“挖掘”深藏在《“易”》“里面”的真髓……这样,兴许就可以使原本充满了神奇色彩的“she”——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理解……使得“龙的传人”都能进一步从“根本上”近距离揭开“she”神秘的面纱……看清“he”本来的面目……使“她”能够连续不断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使每一条“龙”都能早日跳出“不易跳出”的“大海”——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从根本上去深刻理解神话传说中“八仙”穿越大海得“道”升“天”的内涵……举一反三地做到“得易腾飞”……
说起国学,不能不提《易经》或《周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至高无上,既是儒家《五经》的第一经,也是道家的经典,而道教干脆就用易经的太极图作标志。但是,因其古老而艰深,许多人“谈易色变”,很怕碰钉子。其实,《易经》固然艰深,但研究国学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它。笔者30年前因为写一本《十分钟周易》而被迫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尔后进入其他领域就容易得多了。因此,我常常劝有志于国学的朋友一定不要绕开《易经》这座“昆仑山”。
一般的说法,《易经》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所创造。据历史学家考证,伏羲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之间;过了两千年之后,在商朝末期,纣王“九侯”之一的“西伯”文王姬昌发明或完善了六十四卦,并撰写了卦辞。姬昌之所以能够创造六十四卦,是因为他被纣王囚禁在羑 (音yǒu)里(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皇家监狱里,因实在无事可做,就每天在脑子里瞎琢磨,把八卦交叠为六十四卦。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伯拘� 里,演《周易》”,又说,西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文王为什么会被纣王拘禁?这是历史上一个极其有名又极其血腥的故事:纣王以凶残著称,因为听说文王能掐会算,就把文王的儿子杀了,剁成肉浆、熬成肉汤,叫人把肉汤送去给文王喝,看他能不能算出那是用他儿子的肉做的。据说,文王算出来了,但为了保命而不敢不喝,所以纣王以为文王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就把他放了。
后来,文王起兵打败了纣王,灭了商朝,创建了周朝。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即位,这便是周武王。武王继承了文王的事业,为六十四卦配上爻辞。
大约300年后,一代圣人孔子又继承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事业,为《周易》校订并加上十篇注解。
以上是史学家的说法。而按照文化学者的研究,人类上古的许多发明和创造,常常会归结于一个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我们不妨做这样的猜测——上古时候,中国古人遇到重大的事情,都要向先人或鬼神请教,即占卜。占卜的结果,最初总是要记录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的或者反的,正的例如男人、胜仗、天空、南方、夏天、太阳、白天、办事顺利等等,反的例如女人、败仗、大地、北方、冬天、月亮、黑夜、办事不利等等。这些情况千变万化,为了便于记录,中国古人就发明了一阴一阳两种符号,阳的用一根长的横杠来表示,阴的用两个圆点或两根短的横杠来表示,这两种符号就叫做阳爻和阴爻。
一阴一阳只能表示两种状态,两阴两阳就能表示四种状态,增加了两种中间状态,例如,在夏天和冬天之间,加进了春天和秋天,在南方和北方之间,加进了东方和西方。再后来,增加为三阴三阳,便有了八种不同的状态,可以表示更多的东西,例如在东西南北之外,又加进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样,八卦便创造完成了。
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四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便有了一种叫做“贞人”的特殊人物或特殊阶层,“贞人”的地位很高,他们是当时酋长或王的“玄学顾问”、巫术老师、以及代表部族或王与天地对话或与祖宗对话的媒介,他们还掌握了记录、记载、解释占卜结果深奥含义的专业知识和手段。我们今天对殷商时代历史的了解,就是从已经出土的刻有非常深奥的文字的龟甲或兽骨上猜测出来的,这是最早的甲骨文,其中还有一些我们至今仍然读不懂的符号。“贞人” 应该是最早和最专业的掌握占卜方法和上古文字的古代玄学人士和知识官员,西伯文王应该就是商纣王时期领导高层贞人团队的一个最高负责人。易占应当是他断事的主要方法或方法之一。
对《易》最有贡献的第三代伟人是孔子。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孔子晚年“读易”,感叹说:“如果老天多给我几年的寿命,我对《易》就可以精通了!” 孔子这样一个文化伟人,对别的东西都斩钉截铁,唯有对《易经》,态度虔诚得近乎诚惶诚恐。可见,《易经》在中国五千年文化遗产长长名单中的显赫地位。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谁创作的,历经了多长时间?
5. 哲学观念:《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驱。
易经和佛经的区别是什么
《佛经》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2、形成方式不同《易经》起源于古人的甲骨卜实践,到了殷商末年,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受困于牢中演八卦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作成《周易》。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以及继承了他对周易发展的弟子,著了《易传》,《易经》分为《归藏》、...
易经是那个朝代写的
春秋时期。《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
易经学的来源以及研究易经需要看写什么书。。。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
《易经》的作者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后,正式称王,史...